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章吉尔吉斯斯坦(2 / 2)

  生机无限的奥什

  奥什州位于费尔干纳盆地东南部,奥什市为其首府。2000年,奥什市迎来了它的3000岁生日,同年,被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称为共和国的“第二首都”。奥什市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古城。它拥有出色的经济成就和文化成果,其重要性仅次于首都比什凯克。

  在空中俯瞰奥什

  ◎农牧发达,资源丰富

  在奥什市市郊,美丽的阿克布拉河在此地奔涌而过。它为奥什带来了充足的水源,使农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除阿克布拉河和卡拉达利亚河外,奥什州拥有为数众多的山地河流及面积超过1500平方千米的冰川。丰富的水资源滋养了肥沃的农田和牧场,还被广泛用于发电业。

  奥什的谷类作物以小麦为主,兼种玉米、大麦和水稻。和中亚其他国家一样,棉花是奥什的重要经济产业,它和烟草一起,创造了巨大的农业产值。奥什州地区盛产细毛羊和半细毛羊,阿拉依大尾羊是这一地区的特色品种。农业、畜牧业的发达,催生了一系列加工工业。奥什工业主要以食品、磨粉碾米、饲料加工和棉纺织业为主,工业原料多取材于当地农产品。不过,工业产值远不如农业产值,仅能算作该地区的辅助性产业。

  奥什街景

  ◎历史悠久,古城如画

  相传在3000年前,一群牧羊人来到奥什市所在地,被眼前优美的草原风光打动,纷纷发出“过什”的赞叹。这群牧羊人就此定居下来,一代代繁衍生息,开始建立农耕业和城市。久而久之,对这片美丽草原的赞叹之语就演变成如今的“奥什”。

  在中国汉朝史书中,关于奥什的记载很丰富。当时的奥什属于大宛国,汉朝称其为“贰师”城,名重当世的汗血宝马就产于贰师城中。汉朝大将军李广利征服大宛后,获封“贰师将军”的称号。

  据汉朝史书记载,贰师城盛产葡萄和苜蓿,当地人酿酒技术非常高明,酿制的葡萄酒香浓清冽,可以存放几十年而不变质。贰师牧人养着很多好马,马以苜蓿为食,匹匹神骏威武。梁朝简文帝也曾在《从军行》诗中提到:“贰师惜善马”。

  奥什市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城中街道顺地势起伏,道旁绿树如盖,有一条河流穿过城内,为整座城市平添几许灵气。奥什市居民大多数说吉尔吉斯语和俄语,饮食以吉尔吉斯族传统食物为主,还有面包、俄罗斯红肠等“舶来品”。走在奥什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闻到烤包子、烤馕饼的香气,为这个静谧温馨的老城添加了生活气息。

  城南是俄罗斯居民区,居住着沙俄殖民时期迁来的俄国人。随着吉尔吉斯斯坦的独立,俄罗斯居民区也搬进了许多本地居民,古旧的肠衣加工场、磨坊和馕饼店混杂在一起,构成独特的风景。奥什市几乎没有高楼,建起新建筑的同时,保留了许多旧时建筑。新旧交替的城市格局,使奥什市的古城风韵愈发浓厚。

  碎叶城

  古丝路重镇

  在天山脚下,曾经存在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池。它就是碎叶城,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北部,靠近托克马克城,是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条道路的交会点。它曾是中国唐朝时期的西疆重镇,张骞出使西域及玄奘西行取经时,对碎叶城均多有记载。最富传奇色彩的是,据种种传说和考证推断,碎叶城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故乡。

  托克马克城的飞机纪念碑

  ◎丝路上的西域名城

  碎叶,也称素叶,公元7世纪,唐朝军队远征西域,将其自突厥汗国辖下划归唐朝,列为安西四座重镇之一。中国唐时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它“诸国商胡杂居也。土宜糜、麦、葡萄,林树稀疏,气序风寒,人衣毡褐(用动物毛皮做成的衣服)……”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碎叶镇经济繁荣,农业和商贸业都很发达。

  托克马克城的一座清真寺

  唐朝时期,为突出碎叶的重要地位,朝廷任命王方翼负责修建扩充碎叶城。王方翼遵照上级指示,以当时的都城长安为范本,对碎叶城大肆动工,建筑、格局极尽精巧,“大城碎叶,街郭回互,夷夏纵观,莫究端倪。三十六蕃,承风谒贺”。唐朝曾创造出万国来朝的盛世,而碎叶城正是它在西域设置的中心城市。不同国籍的商贾云集于此,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唐朝还派驻军队在碎叶城附近屯田,对周边国家来碎叶城做生意的商贩征收税金,用以供养朝廷官员和军队。

  作为边防重地,碎叶城在护土戍边的作用之外,还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及商贸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诗仙李白的故乡

  据说,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出生在中亚地区的碎叶城,他的先人因经商需要来到这座边陲重镇定居。这种说法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在如今的碎叶城遗址附近,还立有李白的衣冠冢。

  在吉尔吉斯斯坦,李白的事迹和传说脍炙人口。如今,李白诗集已被翻译成吉尔吉斯语,在吉尔吉斯斯坦广为流传,还被吉尔吉斯斯坦汉语爱好者当作学习汉语的教材。当地政府不时举办研读、背诵李白诗句等活动,以促进中吉文化交流,让吉国居民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

  曾任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的鲍尔朱洛娃对李白非常推崇,她为《李白诗集》作序,称“理解诗人的诗歌,进入他的世界,会使精神更加富有和纯洁”。在序中,鲍尔朱洛娃鼓励吉尔吉斯斯坦人民“深入探索那难以捕捉的,优美、复杂的思想感情”。

  如今,盛极一时的碎叶城已成为遍地瓦砾,但它做出的历史贡献永世长存。它不仅连接起中亚与东西方商贸往来的通道,还连接起经久不衰、以李白为代表的“文化丝绸之路”。

  “中亚明珠”伊塞克湖

  吉尔吉斯斯坦有句古谚语:“没有到伊塞克湖,就不算到吉尔吉斯。”伊塞克湖镶嵌在天山山脉中央,北接昆格山脉,南依泰尔斯山,水面海拔高度超过1600米,被称为“半空中的一面镜子”。伊塞克湖四季不冻,湖水蔚蓝澄澈,像一颗宝光流动的明珠,在辽阔的中亚土地上绽放出璀璨光芒。

  在伊塞克湖游玩嬉戏的人们

  ◎巍峨雪山下的碧水金沙

  伊塞克湖的历史极为悠久。2500万年前,伊塞克湖还是辽阔的草原盆地。随着频繁的地壳运动,四周山体积雪不断融化,在低洼地带凝聚成湖,即伊塞克湖雏形。到了冰河时代,湖区在酷寒下结成一大块坚冰。冰河时代结束后,坚冰融化,水位降低,逐渐形成如今的伊塞克湖。

  沿楚河流域行进,常年白雪皑皑的天山遥遥在望,经过连绵起伏的土柱、秃岩,踏过淡红色黏土层,一泓碧清水波呈现在面前,这就是伊塞克湖了。远远望去,天空蔚蓝,湖水澄碧,山头雪白,草原葱郁,各种颜色和谐地融为一体,如同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湖畔是金黄沙滩,沙质细滑,粒粒金黄,毫不逊于海边沙滩。无风的时候,广阔的湖面上水平如镜,清晰地倒映出蓝天、白云、雪山,静谧而又安然。每当风起,澄碧湖水好似一匹上好绸缎,抖动出一波又一波丝滑褶皱,一层层扑向金色沙滩,发出悦耳的拍打声。放眼湖面,湖色映照着山色,天光交织着水光,景色美不胜收,让观者不由自主心生“不似在人间”的感慨。

  出土于伊塞克湖区域的墓碑石

  湖岸生有茂密的芦苇丛。每到秋冬两季,很多水鸟飞到此处过冬,芦苇丛变得格外热闹。若不小心惊动它们,湖面上顿时出现万鸟齐飞的壮观场面,扑簌簌的拍翅声震耳欲聋。为保护湖畔原始生物及冬季“来客”,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特意建立了伊塞克湖野生动物保护区,严禁人类用各种名目去打扰它们的安居生活。

  在伊塞克湖北岸,昆格山麓一路倾斜而下,延伸至湖畔。这段斜坡石块遍地,形成层次分明的阶梯状。据地质学家解释,这种地貌很可能是伊塞克湖湖面萎缩时,湖水逐步后退形成的。

  历史上,对伊塞克湖最早的记载见于《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曾形容这里“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瀚,惊波汩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水族虽多,莫敢渔捕”。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唐朝时,伊塞克湖的风光和如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不知当时的“灵怪”是什么水生生物了。

  伊塞克湖湖水盐度高,富含多种矿物质,不适宜人类饮用,但湖滨地带的农业、畜牧业受益匪浅。伊塞克湖附近居民大都以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为生,湖滨建有多所疗养院和度假村,满足各地游客的不同需求。

  ◎似真似幻的古堡传说

  古代的吉尔吉斯人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关于伊塞克湖的成因,他们编造了很多传说。其中,古堡传说最为深入人心。

  相传在很久以前,高高的天山上建有一座华丽的城堡,城堡主人凶悍残暴。山脚下,住着一位美丽的牧羊姑娘。一天,姑娘在放羊的时候,邂逅了一位英俊骑士。骑士把姑娘扶到自己的马背上,带她走啊走啊,走到山上极高的地方。骑士把手上的戒指送给姑娘,告诉她,他会很快再来看她,这枚戒指可以帮助她远离灾祸。

  从此,姑娘总是一边牧羊,一边痴痴等待心爱的骑士。由于心有所属,她拒绝了很多求亲的人。城堡主人听说了姑娘的美貌,带着礼物下山求婚,同样被姑娘拒绝了。城堡主人恼羞成怒,宣称一定要娶回姑娘。姑娘惊惶之下,独自上山找寻骑士,可全无心上人的踪影。慌乱中,姑娘丢失了骑士赠送的戒指。下山路上,姑娘和城堡主人派来抢亲的人狭路相逢,被挟持到城堡中。在城堡主人的逼迫下,姑娘宁死不从,喊着骑士的名字跃出窗外,跳入万丈悬崖。就在姑娘跳落的瞬间,地动山摇,从周围山谷中涌出大量洪水,冲垮了城堡,形成了一片大湖,这就是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滨沙滩和遮阳伞

  日落时分的伊塞克湖

  有趣的是,考古学家在伊塞克湖湖底发现了古城堡遗迹,还打捞出了古代生活用品和钱币,为古老传说增添了似真似幻的神秘意味。

  ◎湮没湖底的历史风云

  伊塞克湖东岸,有被淹没的乌孙国冬都遗址。遗址内残留建筑可以看出中国汉朝的痕迹,还发现了一些用汉朝文字书写的碑文。

  这些汉代遗迹源自汉武帝时期的解忧公主和她的侍女冯嫽。解忧公主和亲乌孙国,为乌孙国带来中原文化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成为西域人民心中的“一代国母”。她的侍女冯嫽嫁给乌孙国右将军。冯嫽颇有政治才能,“能史书,习事”,曾说服乌孙国王孙乌就屠归顺汉朝,被尊称为“冯夫人”。她和解忧公主一起,促进了西域和汉朝的友好往来,为西域各民族团结稳定做出了贡献。

  苏莱曼圣山

  山洞里的博物馆

  几千年来,苏莱曼山高高耸立在奥什城外,站成一座巍峨的背景。它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之地,为来来往往的旅行者指明了方位。苏莱曼山是吉尔吉斯斯坦人心中的圣山,这里有建于16世纪的清真寺,有穆斯林的朝圣之地,还有一百多个存留珍贵岩画的岩洞。1983年,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在原有岩洞的基础上修建了博物馆,向外界展示了吉尔吉斯斯坦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宗教成果。2009年,苏莱曼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苏莱曼圣山

  ◎加入宗教信仰的原始崇拜

  吉尔吉斯人对苏莱曼圣山的崇拜,源自远古时期的原始自然崇拜。在古代,吉尔吉斯人在游牧生活中,对决定他们财富、居所的天、地、水、草等自然物产生了敬仰之情。他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灵性,需要用祭拜、祈祷的方式来获得保佑。牧场上,毡房门总是朝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方便吉尔吉斯人在日升日落时对太阳进行祈祷。

  作为山地国家,且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吉尔吉斯人信奉“山父水母”。他们相信山和水都具有非凡的神力。传说,先知苏莱曼曾经到过奥什市外的苏莱曼山,因此,这座山成为吉尔吉斯人崇拜山神的载体。在苏莱曼山顶有一个泉眼,泉水顺山势流淌到山脚形成一方小湖。吉尔吉斯人认为这眼泉水源自圣山,是可以治病救人的“圣水”。每每遇到天灾人祸,或疫病流行时,人们都会来到苏莱曼山祈祷,饮用或带走圣水。他们笃信,圣山圣水会保佑他们渡过难关。

  在信奉伊斯兰教后,吉尔吉斯人对圣山的崇拜又加入了宗教色彩。每到重大宗教节日,大批穆斯林都会拥入山上的清真寺朝拜祈祷。阿訇也时常在圣山上念诵经文,向穆斯林传讲教义。

  ◎见证历史的珍贵文物

  苏莱曼山是个海拔不足200米的“小个子”,不过,它山脉蔓延上千米,形成了绵延交汇的五座山峰。

  苏莱曼山地势险峻,五座山峰上山洞众多,有天然形成也有人工开凿。这些山洞内大都雕刻着岩画。从笔法和刻痕来看,这些岩画分属于不同年代。简单的岩画寥寥几笔,刻成难以尽识的几何图形;还有的岩画主题为动物、人物,笔法生动,雕刻得栩栩如生。最复杂、技艺最高超的是事件岩画,刻画出战争或捕猎、祭祀等宏大场面。这些岩画对后人研究古吉尔吉斯人的生活细节、社会形态有很大帮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吉尔吉斯政府将苏莱曼圣山的山洞打通成为博物馆后,又在其中展出了人类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它们“见证了奥什古城3000年历史的变迁”。

  苏莱曼圣山和山脚下的清真寺

  民族作家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被翻译成上百种语言推向全世界。他坚持用吉尔吉斯语和俄语写作,为吉尔吉斯文学进入世界文坛奠定了基础。

  居中右手打手势的人是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著名作家与称职外交官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童年经历较为坎坷。他的父亲是吉尔吉斯第一代苏维埃共产党员,但在20世纪30年代遭到迫害。丧父后,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生活陷入困顿。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大批吉尔吉斯人赶赴莫斯科前线参加战斗。在纷乱战局中,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一度被迫辍学。“二战”结束后,他先后在吉尔吉斯农学院和高尔基文学院学习。

  少年时期的生活丰富了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阅历,高尔基文学院的进修奠定了他的文学根基,自24岁起,钦吉斯·艾特玛托夫开始陆续发表作品并很快小有名气。他一反当时流行的战争文学和伤痕文学,着重描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对景物的描写十分传神,在他笔下,山川草木似乎都有了灵气,成为烘托故事气氛的良好“道具”。1962年,他的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获得了苏联最高文学奖列宁奖。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一生笔耕不辍,他坚持双语写作,注重表现人道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高尚品格,将吉尔吉斯文学和苏联文学推向了世界。写作的同时,他还担任着外交官的重要职务。

  苏联解体前,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总统委员会的委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又任命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为俄罗斯驻卢森堡大使。其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将驻比利时大使的职务交给钦吉斯·艾特玛托夫,还让他兼任国家驻欧洲共同体和北约代表的重职。终其一生,钦吉斯·艾特玛托夫一直深得俄罗斯政府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的信任,是一位相当称职的外交官。

  ◎艾特玛托夫式的忧伤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他擅于描写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的强烈情感,通过温情的景色描写和浪漫主义抒情手法,提炼出人类内心的真性情,让读者感同身受。

  他的代表作《断头台》中,别出心裁地将母狼阿克巴拉设计成贯穿全篇的艺术形象,通过主人公阿夫季、波士顿与母狼之间发生的故事,借助悲剧性的结尾,对人与社会、自然、历史等社会问题提出关注和反思。

  在他另一脍炙人口的名作《白轮船》中,讲述了被父母遗弃的吉尔吉斯小男孩和长角鹿的故事。书中诗歌般的语言,悲剧性的结局,使作品通篇充满了“艾特玛托夫式的忧伤”,触动人们心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心弦,让人们在悲伤后反思生活,深刻思索作者所要表达的社会问题。

  杰出统帅伏龙芝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苏联时期吉尔吉斯籍著名将军。他出生于吉尔吉斯的比什凯克市,性格坚毅,聪敏好学。少年时,伏龙芝即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工作,表现出杰出的领导才能。在十月革命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军队指挥和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很多军事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位于首都比什凯克市的伏龙芝雕像

  ◎西伯利亚的“军事科学院”

  1904年,19岁的伏龙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彼得堡工学院。入学不久,因从事革命活动,伏龙芝被学校开除。同年,伏龙芝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正式开始了革命生涯。在革命队伍中,伏龙芝很快展现出他的统帅才能。1905年,他领导了伊万诺沃一沃兹涅先斯克工人运动,在莫斯科武装起义中带领工人赤卫队英勇战斗。

  伏龙芝的杰出表现受到领导层的注意。1906年,伏龙芝见到列宁,并在与列宁的长谈中受益匪浅,开始一边进行革命斗争一边钻研军事著作。不幸的是,不久,伏龙芝被沙皇政府逮捕,流放到西伯利亚做苦役。流放期间,伏龙芝想尽办法继续进行革命。他成立专门研究军事问题的小组,在住所向志同道合的人们传授军事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流放地的同志戏称伏龙芝的居所为“军事科学院”。

  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伏龙芝从流放地逃出,回归革命队伍,从事革命宣传工作。种种经历,为伏龙芝形成系统、有效的政治工作思想奠定了基础。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肖像

  ◎杰出的军事才华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时,伏龙芝不惧艰苦,创办了《火星报》并在军队中广为推行,发挥了积极的舆论作用。粉碎了科尔尼洛夫叛乱后,伏龙芝接手了叛军的说服教育工作。同时,他组建工人赤卫队,全力配合党中央即将发起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伏龙芝很快被提升为第4集团军司令员。之后,伏龙芝频频展现出杰出的统帅才能。他带领麾下军队击退了白军20万兵力的进攻,肃清了土耳克斯坦的反革命武装,多次击溃协约国的武装干涉。解放克里木半岛时,伏龙芝异军突起,绕道海路突破敌军防线,一举战胜敌军。列宁称赞克里木战役为“红军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苏联和平建设时期,伏龙芝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大量战争实例,著成一系列军事理论著作,如《未来战争的前线与后方》《军事建设道路》等。伏龙芝系列军事思想为苏联红军政治工作模式奠定了初步基础,“使马克思主义方法成为领导军事科学各个领域的方法”。可惜的是,伏龙芝英年早逝,未能把他的政治思想工作贯彻到底。

  比什凯克市曾一度以“伏龙芝”的名字命名,直到独立后才改回。至今,比什凯克市仍立有伏龙芝雕像及伏龙芝纪念馆,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杰出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