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章吉尔吉斯斯坦(1 / 2)





  第四章

  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心之地,是多水源、多草场的山地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出现过数不清的民族英雄及文人雅士,流传下璀璨的精神文明。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它繁荣昌盛,灿烂的传统文化让它风姿翩然。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百业腾飞,国富民强,成为旋绕在美丽丝路间的亮丽风景线。

  欧亚大陆的腹心之地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多山,位于中亚东北部,国土面积近20万平方千米。吉尔吉斯斯坦镶嵌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之间。从地图上看,吉尔吉斯斯坦恰恰坐落于欧亚大陆的核心之地,与中东地区遥遥相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在伊塞克湖南岸放牧的吉尔吉斯斯坦人

  ◎丰富的水资源

  吉尔吉斯斯坦是典型的山地型国家,80%以上的国土都位于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区。天山、帕米尔一阿赖山系构成该国的山脉主体,在山与山之间,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河谷、盆地和平原。山与山之间海拔落差较大,有的超过6500米,有的不足1000米。较大的海拔落差造成了吉尔吉斯斯坦多种地貌并存的独特地理现象。在这里,可以看到晶莹剔透的冰川,也可以观赏千年不化的雪原,其间夹杂着茫茫荒漠和青葱草原,呈现出风姿各具的独特魅力。

  辽阔的山地面积为吉尔吉斯斯坦带来丰厚的淡水资源。在中亚普遍干旱的情况下,吉尔吉斯斯坦的人均水源面积却位居世界前列,中亚地区的重要河流阿姆河、锡尔河都发源于此。据统计,吉尔吉斯斯坦的河流、湖泊多达25万。为充分利用丰富的水源,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建起多座水库,用于水力发电和农业灌溉。每年,多达三分之一的电力资源从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到其他国家,成为该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业之一。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天山山脉

  ◎亚洲金腰带上的明珠

  丰富的水资源催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在占据近二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山地草原和高山草甸上,每到秋季,金灿灿的小麦、郁郁葱葱的玉米青纱帐及密密麻麻的甜菜等作物形成欣欣向荣的丰收美景。牛、马、羊徜徉在茂盛草场中,恍惚中,如同看到当年游牧生活的盛况。不过,一个国家的经济根基仅靠农牧业是难以稳固的,必须有其他产业作为辅助。

  金矿资源是国家的重要经济资源。在亚洲,有一条源起天山西段延伸到中国新疆西部的巨型金成矿带,这一区域长达2500千米,是亚洲地区举世瞩目的巨大宝库,被称为“亚洲金腰带”。吉尔吉斯斯坦正是位于这条金腰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高产量的黄金有效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大多数元素都可以在此找到。除金矿外,汞、锑、锡的产量和质量均位居亚洲首位,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美中不足的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石油储量极其匮乏,只能通过进口来维持本国需要。

  远处山脚下的屋舍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驿站,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政体特征

  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世俗国家。不过,形容国家的“世俗”,和通常意义上的“世间、俗世”的释义颇有不同。世俗国家,指的是对宗教事务保持中立、政教分离的国家政体。也就是说,在这个国家中,政权不干预宗教事务,对国内存在的每一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存在推崇或压制行为。

  独立初期,吉尔吉斯斯坦实行总统制,尊奉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允许多种党派的存在。后来,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多次修正宪法,逐渐实行以总统为元首的议会制政治体制。

  吉尔吉斯斯坦士兵进行扫雷演习

  ◎郁金香革命

  21世纪初,一些多党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不采用军事手段的革命行动。究其原因,主要是某种党派人士对执政党持反对情绪。当这种反对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反对者们用舆论、游行等非暴力手段来抵制政府统治,进而推翻当前执政党,建立起新的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国家灭亡,没有大量的流血牺牲。因此,革命者们通常用一种颜色或特别的花朵来代表他们的行动,用来彰显政变的“温柔”与“和平”。这种政变被形象地称为“颜色革命”。

  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卷入了一场颜色革命之中。政局变动时期,反对派们将“握拳”这个手势当作“接头暗号”,因拳头紧握的形状有些像郁金香,这场政变又被称为“郁金香革命”“黄色革命”。

  政变的起因是2005年的议会选举。吉尔吉斯斯坦议会为一院制,选举会产生75个席位。经过两轮投票,亲政府阵营当选了近30人,反对派当选者不足10人。亲政府阵营当选的议员中,时任总统的阿卡耶夫的子女也在其内。反对派对此十分不满,他们直指选举存在舞弊行为。反对派们采取了占领行政大楼、扣押政府官员等示威方式,迫使当时的总统阿卡耶夫下台。

  革命爆发不久,阿卡耶夫当即出逃国外,最终在吉尔吉斯斯坦驻莫斯科大使馆中签署了辞职声明。阿卡耶夫辞职生效后,巴基耶夫上台成为总统,郁金香革命取得了成功。

  建国简史

  吉尔吉斯斯坦拥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这片美丽的山地国家演绎着一场场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出现过无数威名赫赫的英雄人物。无论是游牧部落,还是强大汗国,再到后来的诸国割据、殖民统治,吉尔吉斯斯坦人始终以顽强、乐观、奋进的精神特质,建设家园,抗击外侮,终于迎来了独立自主的全新局面。

  绘画作品中的吉尔吉斯人

  ◎远古时期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天山中部地区就有了远古人类生活的痕迹。除最早期的简陋石器外,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都有农耕用具和手工艺品留存。这一时期的吉尔吉斯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公元前7世纪左右,不同地区的游牧者聚居成为不同的部落联盟。不同部落之间征战频频,公元前3世纪,乌孙人部落联盟在天山地区占据上风,曾经盛极一时的塞人部落逐渐没落。其后,强大的匈奴看中了天山地区的丰美水土,经常对乌孙人部落进行骚扰、掠夺。几百年后,乌孙人部落日益衰落。

  公元前200年左右,费尔干纳盆地,亦即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国家——大宛。大宛国国富民强,居民多为欧罗巴人种,畜牧业和酿酒业驰名远近。最具传奇色彩的当属大宛国葡萄酒和汗血宝马。在中国正史、野史、逸史中,对此二者多有精彩描述。

  绘画:古时迁徙中的吉尔吉斯游牧民族

  ◎中世纪时期

  公元6世纪,吉尔吉斯斯坦人一改往日部落联盟的格局,出现了割据的国家。比较著名的有位于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汗国及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汗国。这两个汗国自建成之日起就纷争不断。起先,回纥汗国占据优势。9世纪初,黠戛斯汗国趁回纥汗国内讧之际,一举将其灭亡,成为漠北草原的霸主。在连番征伐下,黠戛斯汗国的疆域日益辽阔,东南部与当时的中国唐朝接壤,人口超过百万,被唐朝人称为“黠戛斯”。

  10世纪初,契丹人的实力日益雄厚,他们建立的辽国成为蒙古草原的新霸主,降服了黠戛斯汗国。直到13世纪初,蒙古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中亚,黠戛斯汗国就此灭亡。13世纪到15世纪,居住在天山地区的吉尔吉斯人逐渐同化了生活在一起的突厥民族和部分蒙古人,并建立起吉尔吉斯汗国。

  ◎分裂统治时期

  中世纪之后,吉尔吉斯民族经历了分裂纷乱的历史。16世纪,天山地区被蒙兀儿斯坦和昔班尼汗国的势力瓜分得七零八落,二者时有交战,互不相让。当时,吉尔吉斯部落支持蒙兀儿斯坦,为蒙兀儿汗赛义德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赛义德政权稳固后,任命吉尔吉斯人马黑麻·柯尔克孜为吉尔吉斯部落领袖。不久,为争夺牧场,马黑麻·柯尔克孜与赛义德反目成仇,带领吉尔吉斯部落投靠了哈萨克汗国。

  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沙俄和准噶尔政权的共同压迫下,居于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不满其统治,大规模迁徙到天山地区,和之前定居于此的吉尔吉斯人汇居在一起,形成了如今的吉尔吉斯民族。此时,费尔干纳至喀什噶尔,楚河、塔拉斯河中游至帕米尔一阿赖山一带,成为吉尔吉斯人稳固、集中的生活区域,形成了吉尔吉斯民族共同体。

  吉尔吉斯斯坦一家人

  18世纪初,为反抗准噶尔政权的压迫,吉尔吉斯人和浩罕汗国结为盟友。在中国清朝剿灭准噶尔后,吉尔吉斯人归属清朝。到了19世纪初,吉尔吉斯重又被浩罕国占领。吉尔吉斯人民在浩罕国的严酷统治下,进行了一次次激烈的起义。到了19世纪中后期,浩罕国灭亡。可好景不长,吉尔吉斯人又陷入沙俄帝国的殖民统治中。

  ◎沙俄殖民地时期

  19世纪50年代初,沙俄开始在阿拉木图市修建堡垒,准备侵占吉尔吉斯。60年代,英法联军攻陷中国北京。沙俄落井下石,借机逼迫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将包括部分吉尔吉斯领土在内的大片中国土地划入俄国版图。70年代,沙俄消灭了浩罕汗国,将浩罕汗国控制的部分吉尔吉斯领土纳入殖民统治。

  和中亚其他国家一样,沙俄政府在吉尔吉斯实行了严苛的殖民政策。政治上,沙俄政府规定,县以上行政区域负责人均为俄国人担任,县以下的乡级负责人也大都由俄国人委任。经济上,沙俄政府将大量俄罗斯人迁入吉尔吉斯富庶地区,实行农田、牧田公有制。很多吉尔吉斯农牧民失去了土地,还要缴纳各项苛捐杂税,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为反抗沙俄政府的暴政,吉尔吉斯人多次组织武装起义,为自由和独立展开了顽强的抗争。

  ◎走向独立

  俄国十月革命后,吉尔吉斯斯坦开始组建苏维埃政权。1926年,全俄中央执委会主席团经研究决定,成立吉尔吉斯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属于俄罗斯联邦。1936年,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升级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1990年10月,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纷纷争取独立的浪潮下,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吉国改为总统制国家。27日,阿斯卡尔·阿卡耶夫当选为首任总统。同年12月13日,吉国改名为吉尔吉斯共和国。15日,共和国发布国家主权宣言,并将这一天定为吉尔吉斯共和国日。

  2005年7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与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会晤。

  不同于其他加盟国的是,虽然宣布了国家主权,吉尔吉斯斯坦还是倾向于保留联盟国身份。迫于当时苏联动荡的政治形势,联盟名存实亡,吉尔吉斯共和国最终于1991年8月31日发表国家独立主权宣言,宣布共和国为“独立的、享有主权的民主国家”。

  饮食与民俗文化

  吉尔吉斯斯坦拥有90多个民族。其中,吉尔吉斯族为该国的传统民族,也是占人口最多的民族。众多民族中,大多是周边国家的民族移民,诸如俄罗斯族、乌兹别克族、回族等。回族居民来自清时期的中国。

  吉尔吉斯猎手和他的猎鹰

  ◎三大节日

  吉尔吉斯斯坦的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节日。其中,举国欢庆的传统节日有三个:古尔邦节、开斋节和纳乌鲁斯节。古尔邦节和开斋节与其他伊斯兰教国家的庆祝方式大同小异,比较特别的是纳乌鲁斯节,它定于每年的3月21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

  纳乌鲁斯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美食,用以款待宾客。在城市,人们身着绚丽的传统节日盛装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欢庆佳节。在农村,这个节日的庆祝形式更加隆重。人们往往会在野外空旷地带燃起篝火,举行猎鹰、叼羊、赛马、摔跤等传统活动,尽显草原儿女的风采。和中国春节必不可少的饺子一样,过纳乌鲁斯节,纳乌鲁斯粥必不可少。这种粥品混合了大米、面粉、黄油、蜂蜜、牛奶、肉、盐七种食材,分别象征着“快乐、吉祥、健康、富贵、如意、幸福和成功”。

  ◎传统饮食

  传统的吉尔吉斯音乐演奏

  吉尔吉斯斯坦的少年儿童

  和大多草原民族类似,吉尔吉斯人以牛奶和肉类为主食。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生活后,粮食制品逐渐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吉尔吉斯人宴客时,以羊肉为主,牛、马和骆驼肉也是他们的常见肉品。此外,产于山地的牦牛肉也颇受吉尔吉斯人的青睐。吉尔吉斯人习惯贮存干奶食品,如奶酪、黄油、乳皮等,以备待客和自用。馕饼是吉尔吉斯人最常制作的面食,馕的做法很多,有的用发酵面团直接揉饼烤制,有的加入奶油、鸡蛋制成薄饼,还有的在其中包裹肉馅或黄油。

  吉尔吉斯人热情好客,他们信奉“来客是福”,对客人总是竭尽所能地招待。不过,在吉尔吉斯人家做客时,要严格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比如不用左手抓菜,必须从自己盘子中取肉吃,借用主人的刀子割肉,送还时刀尖上要带着一块肉,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进餐前和用餐后,无论主人和客人,都不能走出房屋洗手,而是由主人家的男孩提着水壶为进餐的人及餐后的人浇水净手。

  随着时代的进步,吉尔吉斯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日趋欧洲化、现代化,只有在村庄,还可以感受到传统饮食文化的浓厚氛围。

  ◎诞子趣习

  在吉尔吉斯斯坦,妇女诞育子女被视为神圣的、重要的事情。女子怀孕后,家中长辈会制作护身符和避邪物为孕妇随身佩戴。护身符上,刻有《古兰经》部分经文,避邪物多用熊爪和鹰爪的指甲制成。吉尔吉斯人坚信,护身符和避邪物可以保佑孕妇不受邪魔鬼怪的侵害。

  临盆之际,产房内燃起火炉,火苗昼夜不息。房内放有荷枪实弹的火枪和锋利的刀具,刀锋向外,火枪高悬,保佑产妇顺利诞下子女。新生儿出世后,要吸吮奶油,穿上“狗褂”。所谓狗褂,是新生儿家人向几位多子多寿的老人讨来内衣,用内衣碎布缝成新生儿穿的小褂,小褂制成后,先让小狗穿过后,才能让新生儿穿上。据说,这样可以让婴儿福寿绵长。

  国家历史博物馆

  ◎搅拌马奶酒的棒子:比什凯克的美丽传说

  在吉尔吉斯语中,比什凯克的意思为“搅拌马奶酒的棒子”。马奶酒是吉尔吉斯民族喜好的饮料,它由马奶发酵制成,被称为库米孜、忽迷思,俗称马奶子。制作这种饮料时,需以大量新鲜马奶作为原料,将马奶倒入皮囊中,用棍棒搅拌。搅拌马奶的棍棒是特制的,下粗上细,内里中空,下端粗如人头。吉尔吉斯人使用棍棒用力拍打、搅拌马奶。起初,马奶被搅拌得泛起泡沫,开始变酸发酵,再继续搅拌直到马奶中析出奶油。到了这一步,散发出微微辣味的马奶酒就做好了。对于吉尔吉斯人来说,有多喜爱马奶酒,搅拌马奶酒的特制棍棒就有多重要。不过,首都城市为什么会叫作“搅拌马奶酒的棒子”呢?关于这个地名,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游牧部落散居生活的时期,各个部落间经常爆发战争。比什凯克所在地居住的部落被另一个强大部落攻击,部落居民纷纷逃向山间。一位孕妇因忘记携带自家搅拌马奶酒的棒子又重新返回家中,精神紧张和奔波劳碌使她提前生产,生下了一个男孩,男孩由此得名“比什凯克”。这个男孩长大后,成为部落中最勇敢的骑士,去世后被安葬在他出生的地方,这里就被命名为“比什凯克”。

  传说是否真实已不可考,但比什凯克的美丽是真实可见的。城中河流纵横,绿树成荫,处处可见广场、公园、果园,是一座风景宜人的绿色都市。

  阿拉图广场

  原名“列宁广场”,1991年改为今名。每天黄昏时分,广场上会举行降旗仪式。

  ◎阿拉图广场:比什凯克的历史见证

  比什凯克市广场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总统府东侧的阿拉图广场。广场中央,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独立纪念碑巍然耸立。苏联时期,这座广场叫列宁广场,广场中央立有列宁雕像。独立后,列宁广场改为阿拉图广场,列宁雕像也换为自由女神雕像。每天黄昏,这里都会举行隆重的降旗仪式。

  2011年,在各界民众的呼吁下,比什凯克政府用民族英雄玛纳斯的雕像换下了自由女神雕像。玛纳斯胯下骑着高大的骏马,身披铠甲,手握长矛,代表了吉尔吉斯民族心目中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在广场边缘,立着一座由黑白大理石建成的纪念碑,中间有几个青年人雕像在奋力推动黑色大理石。据说,这座纪念碑喻义“郁金香革命”。

  从列宁广场到阿拉图广场,从列宁雕像到玛纳斯雕像,阿拉图广场见证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动荡,是比什凯克的重要名胜。

  比什凯克集市

  ◎唐勒乔克市场:活的社会百相图

  自由市场贸易是吉尔吉斯斯坦商品市场的一大特征。在比什凯克,正规大商场之外,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交易市场,唐勒乔克市场是其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一个。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跳蚤市场,每天都有几万人在此摆摊卖货。

  在摆摊人群中,有的是无业者,有的是医生、教师、公务员,还有从乡下赶来的农牧民。货品种类极其丰富:新鲜蔬果、古董、服装、药品、动物、玩具、二手汽车……堪称现实版的淘宝商城。

  在唐勒乔克市场,专门有一个区域经营进口商品,法国化妆品、意大利皮鞋、中国服饰等应有尽有。比什凯克居民非常热衷于逛市场,在这里可以买到比市面便宜很多的货物,还可以欣赏坐地卖艺的民族艺人的精彩表演,是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汽车客运站

  ◎邓小平大街:中吉友谊的缎带

  1996年,比什凯克市将市内一条主干道更名为“邓小平大街”。在街道起始处,竖立着一座硕大的花岗岩纪念碑,纪念碑上,用浮雕手法刻画出栩栩如生的邓小平半身像。在纪念碑正面,刻有以吉、俄、中三国文字写成的碑文。纪念碑对面竖立着街道路牌,上面以俄文书写着“邓小平大街”。

  邓小平大街是连接比什凯克和奥什的重要路段,也是连接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友谊的缎带,更是中吉两国数千年友好往来历史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