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章艺术俯瞰(2 / 2)


  从1924年到1950年,希克梅特11次遭到起诉并多次被判刑,在土耳其境内度过了大约17年的牢狱生涯。

  ◎被解禁的作品

  希克梅特的许多诗歌作品都收录在《八百三十五行》《1+1=1》《已经三个了》《沉默的城市》等诗集中。这些诗歌真切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号召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建设新生活而坚持斗争。在20世纪30年代那段艰难时期,他写下长诗《致塔兰塔·巴布的信》和政论《德国法西斯主义与种族论》。入狱期间,他的作品《我的同胞们的群像》生动刻画出土耳其农民、工人、地主、资本家、政客和作家等人物形象。此外,他还写过不少剧本与小说,比如《被遗忘的人》《土耳其故事》《罗曼蒂克》等。

  纵观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希克梅特的作品从抒发个人感慨慢慢转向现实主义,具有直触社会现实的鲜明思想性,因此他本人在土耳其国内被视为“现代诗歌的奠基者”。更可贵的是,希克梅特在诗歌中引入口语和自由诗,使其意象丰富,感染力极强,彻底革新了土耳其的诗歌传统。1965年,他的作品在国内开始解禁,仅在一年之中便出版了20多部新旧作品。这些作品后来获得列宁国际和平奖等多个奖项,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广泛流传。

  进入新世纪,希克梅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多的承认和爱戴,50万土耳其人签名请愿要求为他恢复国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宣布将2002年定为“希克梅特年”。2009年,土耳其政府终于撤销58年前的决定,恢复了纳齐姆·希克梅特的土耳其国籍。但是,这位伟大诗人的临终遗愿一直未能实现,他希望能够安葬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一棵梧桐树下,可自己却永远留在了莫斯科。至今,一块黑色花岗岩墓碑上还刻着他逆风前进的身影。

  纳齐姆·希克梅特的诗及日本儿童给他写的感谢信

  文坛巨擘奥尔罕·帕穆克

  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是指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和土耳其作家费利特·奥尔罕·帕穆克。尤其是帕穆克,人们还把他视作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称其为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

  ◎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

  1952年,帕穆克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中等家庭,父亲是建筑商,母亲是全职家庭妇女,家境比较优越。他从小在一家美国人开办的私立学校接受英语教育,后来由于父母离异,遂跟着母亲度过了一段贫困的日子。高中时,帕穆克进入罗伯特学院,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偷偷写作,毕业后出于全家的期望,不得不前往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学习建筑学。但在三年后,帕穆克终于决定放弃学业,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创作之路。此时,他刚刚23岁。

  7年之后,这位年轻人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该作品获得《土耳其日报》小说首奖和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从1985~1988年间,帕穆克在美国度过了三年,先后访问过哥伦比亚大学、艾奥瓦大学,而后一直生活在家乡伊斯坦布尔。

  在此期间,他的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纽约时报》曾称:“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1997年,他的《新人生》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他本人最钟爱的小说《雪》问世,这是一部很有思想深度的小说。在书中,帕穆克尝试用一种新的写作方法描述与政治有关的故事。2003年,他又出版了另一部关于细密画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这部作品获得世界上奖金最高的文学奖——都柏林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一举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土耳其人

  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帕穆克赢得了无数赞誉,作品也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广为流传,有些评论家甚至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2005年,帕穆克的作品《伊斯坦布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令他没想到的是:此举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由于几位评奖委员对于是否应该给他评奖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帕穆克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不过,这巨大的遗憾很快得到了弥补。2006年,《我的名字叫红》顺利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他捧回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万美元)的巨额奖金,帕穆克由此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位土耳其人。当时,瑞典皇家学院给出的评奖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那么,帕穆克本人是怎么想的呢?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他发表了一次演讲《爸爸的手提箱》,这位文坛大师说道:“小说是一个人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坐在书桌前创造出的东西,是一个人退却到一个角落里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正是文学的意义。文学是人类为追求了解自身而收藏的最有价值的宝库。我们需要耐心、渴望和希望,创造一个只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深刻世界。真正文学的起点,就从作家把自己与书籍一起关闭在房间里的那一刻开始。”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畅销小说家奥尔罕·帕穆克在纯真博物馆内

  “国宝级”作家李凡纳利

  若问中国人,谁是现在最好的土耳其作家,也许有人会回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穆克。但若是问土耳其人,得到的回答肯定是李凡纳利。李凡纳利是谁?他是土耳其的“国宝级”作家,是土耳其的国民偶像。就连帕穆克也得承认:“李凡纳利是土耳其音乐、文化及政治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大师的双层光环

  身为国宝级人物,李凡纳利有着耀眼的双层光环,他不仅是土耳其当代文学的代表,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在土耳其国内,这位艺术大师拥有足够的实力与大批忠诚的粉丝。他创作的歌曲有30多首在土耳其家喻户晓;他为土耳其电影《自由之路》配乐的曲子,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他的早期小说《炼狱中的孩子》由瑞典、德国拍成电视片;他执导的电影《铁地铜天》《迷雾》《veda》等在各种国际电影节屡屡获奖。

  能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意味着李凡纳利必有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确实,他的历程充满曲折与艰辛,写作与音乐、和平与斗争几乎填满了整个生活。李凡纳利出生于1946年,早先是安卡拉的一位出版商。25岁时,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出版社关门歇业,李凡纳利受到牵连被投入了军事监狱,后又流亡欧洲8年。此番变故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李凡纳利开始着手写书,同时在游历瑞典、法国与德国期间,他又系统学习了欧洲音乐史。38岁那年,这位流亡者终于回到了土耳其定居。

  1995年,李凡纳利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1999年,他被公认为土耳其的国民偶像,并在当年关押自己的安卡拉军事监狱旧址,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音乐会,吸引了50万土耳其人前来参加;2002~2007年,他出任土耳其国会议员,成为发起土耳其一库尔德和平运动的先驱之一;2009年,这位经历复杂、背景深厚的新锐人物又凭借作品《伊斯坦布尔的幸福》,一举夺得代表土耳其文坛最高成就的奥尔罕·凯马尔文学奖。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

  曲折的人生经历让李凡纳利在艺术方面有了不俗的表现,最能代表他个人艺术成就的当属《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这部小说畅销世界各国,在全球20多个国家再版53次,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后,又荣获有着“土耳其奥斯卡”之称的安塔利亚金橙电影节的9项大奖。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讲述了一个关于“荣誉谋杀”的故事:来自土耳其乡下的15岁少女玛丽,不幸被身为族长的大伯强暴,她痛苦地发现全家人在等待自己用一根绳子自行了结,而表哥这位退役军人正担负着谋杀自己的任务。在片子里,李凡纳利安排玛丽走出乡村来到海边,并在教授伊凡的引导下走向自我解放的道路。

  本片曾在北京的798艺术区放映,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李凡纳利说,在今天土耳其以男性为主导的东南部农村地区,这种“荣誉谋杀”依然存在,因为自己不希望任何一个无辜者死去,所以片子里也就没有让任何一项“荣誉谋杀”得逞。至于为什么以大海作为结局,他说:“我就是想让这部作品从陆地开始,以大海结束;从没有希望的生活开始,到有希望的生活结束;从更加传统更加封建的思想开始,到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思想结束。”

  《伊斯坦布尔的幸福》dvd封面

  在这位艺术家的心里,该有多么希望那些在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能够看见希望、看见幸福啊。他把伊斯坦布尔的幸福呈现在影片里,也为无数观众带来了希望的光芒。

  影界“孤狼”努里·比格·锡兰

  努里·比格·锡兰可能是土耳其最近10年里最具个性的一位导演。他在各大电影节上呈现出来的高度艺术化作品,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不少中国影迷幽默地称其为“nb锡兰”。但在国际影坛上,这位个性导演还有另一个名号——“孤狼”。

  ◎另类电影大师

  锡兰于1959年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通过了一段西至伦敦、东到加德满都的远距离旅程。回国后,他服完兵役彻底改变了志向,在土耳其著名的米玛·锡南艺术大学学习了两年电影制作。

  有些人可能生来即为艺术而活,锡兰就属于这一类群体,而且更精于艺术的另类表现。1995年,他的第一部短片、时长20分13秒的《茧》,便在当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的最佳短片提名。这部片子从头到尾没有对白,黑白画面中只有一对老夫妻站在田野里任风吹拂,仅用乡村小镇、对坐无言、风吹草叶等影像和声音营造出一种渗透人心的诗意与忧伤。

  接下来的其他几部长片作品更是顺风顺水。1998年,锡兰的长片处女作《小城岁月》,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青年导演论坛”最佳影片奖;2000年,第二部长片作品《五月碧云天》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2003年,第三部长片作品《远方》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夺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

  《小城岁月》获奖的那一年,中国导演贾樟柯也飞赴欧洲,当时最吸引他的就是此片。他说:“这是一部用电影语言超越语言的电影,不用听懂对白看懂字幕,仅仅通过电影画面已经能够理解导演的世界。在他的电影里能看到天气,雪后的寒冷,孩子们身体里散发出来的热气,被雪冻得麻木的双肢,袜子上掉下来的水和炙热的火炉相碰撞冒出来的蒸汽……都是这部电影的诗句。”

  2014年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红毯上的努里·比格·锡兰(左起五)及其他演员

  ◎不动声色地呈现情感

  其后的几年里他又完成了三部作品,即2006年入围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的《适合分手的季节》、2008年获得最佳导演奖的《三只猴子》和2011年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安纳托利亚往事》。

  《适合分手的季节》由他和妻子上阵主演,这位新锐导演运用超长的静止镜头或缓慢的平移镜头将人的孤独情感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形成一种独特的“沉默意识流美学”。他不但擅长从繁复的生活细节去揭示人的内心情感,也积极用镜头去对准某些社会问题。《三只猴子》讲述了一桩车祸顶包案,导演用三个家庭成员的情绪波动来暗喻“不看、不听、不说”,影片在结局出现最精妙的处理:司机得知儿子成了杀人凶手后,找到另一个更贫苦的咖啡店侍从,让他替儿子顶罪。《安纳托利亚往事》则通过一起寻尸案,展示出大量的社会问题及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

  锡兰的作品并不多但部部皆属精品,仅凭这6部长片即获得了全球37个奖项和12个提名。2014年,一部《冬眠》又助他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

  高品质的艺术影片令一批观众将他奉若神明,也引来不少异见。锡兰对此似乎毫不在意,坚持低成本拍摄,继续使用非职业演员,通过影片一点点剥离出生活的真相,去触及每个人内心深处隐瞒已久的灵魂本性。相对于喧嚣迷离的世界影坛,他就像一匹行走的狼,孤独地坚守,虔诚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