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章历史尘烟(2 / 2)

  ◎瓦哈卜与沙特的结缘

  1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正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面对异族统治、内部纷争、天灾人祸等,原先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又开始了崇拜多神的现象。阿拉伯半岛有识之士意识到,内在凝聚力的缺乏正是导致各部落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1703年,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1703~1792)出生于内志阿伊纳的一个宗教世家。其祖父是著名的逊尼派学者,父亲是罕百里派法学家,并担任阿伊纳的教法官。瓦哈卜10岁便能背全《古兰经》,成年后潜心学习伊斯兰教神学和教法学。他在吸取逊尼派罕百里学派的教法学说和伊本·泰米叶(1263~1328)的复古主义思想后,针砭时弊,提出了瓦哈比派的宗教复兴的主张,呼召人们革除多神崇拜和一切形式的“标新立异”,“回到《古兰经》去”,恢复先知穆罕默德时期伊斯兰教的“正道”,严格奉行认主独一的教义。他著有《认主独一论》《信仰基要》《疑难揭示》等著作,奠定了该派教义学说的基础。他的主张一时间传播于阿拉伯半岛,以及埃及、苏丹、利比亚等地,影响了不少世界地区的人们。

  瓦哈卜起初在家乡阿伊纳宣传他的教义主张,自称其发动的宗教运动为“陶希德”,即唯一神论运动,其信奉者被称为“穆瓦希德”,即唯一神论者。刚开始时,他得到部落酋长伊本·穆阿麦尔的支持。为了吸引人们对他教义的关注,他砍倒异物崇拜者的圣树,向一个已承认通奸的妇女扔石头,又斥责阿伊纳城的一些非瓦哈比派信徒的宗教习俗,这样逐渐吸引了一批关注他教义的人群,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信奉了瓦哈卜教义。瓦哈比教派的人恪守伊斯兰教清心寡欲的戒律与简朴风尚,被人们称为“沙漠清教徒”。当他的信众越来越多,逐渐在阿伊纳城有一些名望的时候,其传教活动触犯了阿伊纳城一部分上层人士的根本利益,地方长官则以瓦哈比派教义破坏了传统信仰为由,强烈反对并干涉瓦哈卜的传教。他开始不断受到迫害,甚至有人想对他下毒手,最后,他只好被迫离开家乡。

  1745年前后,瓦哈卜辗转来到德拉伊叶小镇,它距离阿伊纳城约有6小时路程。当时的德拉伊叶仅有70户居民,它的统治者是阿奈扎部落的酋长穆罕默德·伊本·沙特。穆罕默德原本同阿伊纳城的首领就颇有宿怨,而他的妻子和两个胞弟则早已接受瓦哈比教义,他热情地接待了瓦哈卜。在瓦哈卜到来之后,妻子和胞弟便劝说穆罕默德也加入了瓦哈比派,以便庇护教长。不过,穆罕默德·伊本·沙特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要求瓦哈卜不能强迫他放弃对其臣民征收赋税。在他意识到瓦哈比教派的巨大潜力后认为,只有拥有了宗教上的“合法性”,才能获得广大穆斯林的承认和拥护,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扩大领地、确立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统治地位的政治目的。

  阿拉伯书法:“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

  备受世俗势力迫害的瓦哈卜也意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支持和庇护,就不能确保瓦哈比教义的顺利传播和弘扬。他许诺,如果穆罕默德皈依认主独一的教义,“全能的真主能够征服你的所有领地,而且回报给你的战利品将远远超过现在的收入”。在此情形下,穆罕默德不顾其他族长的反对,与瓦哈卜签订协议:“誓与你合作,直到正确的信仰得到恢复为止。”从此,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与瓦哈卜,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第一沙特的诞生与消亡

  在瓦哈卜和沙特家族达成宗教军事联盟之后,开始携手在阿拉伯半岛传播瓦哈比派教义,“宗教的福音及剑的力量”,在40余年的时间里,内志各部落和村镇都皈依了瓦哈比派,并臣服于沙特家族,形成瓦哈比国家的雏形。瓦哈卜势力的增长,引来了包括内志以外和汉志地区哈萨、纳季兰统治者的强烈不满。1764年,这些瓦哈卜的反对势力组成联军,企图扑灭瓦哈比运动。危急关头,沙特家族的首领用钱财疏通联军的指挥官,双方和解,瓦哈比国家才得以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一年之后,穆罕默德·伊本·沙特逝世,他的儿子阿卜杜勒·阿齐兹继承父位。此人文治武功都超过他的父亲。

  阿齐兹在1765年登基后,对外积极宣传瓦哈比派思想,以伊斯兰教“圣战”的名义鼓舞军队,军队获得新的动力。在他的征战政策下,瓦哈卜军队所向披靡,吞并了利雅得、盖西姆等地;1801年,攻克什叶派信徒的圣地之一卡尔巴拉;1802年占领塔伊夫;l803年又进军圣城麦加,麦加的乌里玛被迫宣布接受瓦哈比教义。历经数十年的争斗,瓦哈卜军队取得半岛的大片土地,为瓦哈比派教义的迅速传播和沙特王朝在半岛上的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瓦哈卜的传教活动也进展顺利。他在德拉伊叶用石头砌筑了清真寺,人们纷纷来到德拉伊叶,向瓦哈卜求教。由于他传教的成功,德拉伊叶城的各种偶像被捣毁,名人坟墓上的豪华装饰被拆除,《古兰经》规定的戒律得到贯彻,人们每天自动进行5次礼拜,并在斋月封斋,禁止喝酒和吸烟等等。瓦哈卜以伊斯兰“圣战”的名义代替了过去的部落混战及其他名目的战争。

  1792年,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突然病逝,他被称为是继先知穆罕默德之后最伟大的原教旨法学家和认主独一论思想家。阿卜杜勒·阿齐兹继承了他担任的瓦哈比派教长的职务,瓦哈卜的儿子则成为了德拉伊叶的法官。这样,沙特家族就初创了由家族的酋长来兼任瓦哈比派教长的先例,如今沙特的政教一体的政治体制由此确立而来。瓦哈卜的后人,以瓦哈卜的尊称“谢赫”为家族的称号,占据了后来半岛上高级宗教首领的职务,这也和沙特家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803年,阿卜杜勒·阿齐兹在德拉伊叶清真寺主麻日做礼拜时,被一个波斯人所刺杀。他的嗣子大沙特继位。

  大沙特是忠实的瓦哈比派信徒,又具有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在位期间,瓦哈比运动达到巅峰,1804年~1806年,大沙特再次同汉志军队展开激烈对抗,夺回了对城麦加和麦地那。在占领麦加和麦地那后,立刻根据瓦哈比派恪守的信条,对麦加和麦地那进行了清洗。他们砸碎了圣陵上的豪华装饰与建筑,毁坏了除克尔白以外的非瓦哈比派信仰的讲坛和设施,劫掠了大批珠宝和遗物。通过对半岛波斯湾地区和半岛西部红海沿岸的汉志征服后,大沙特建立了一个东至波斯湾及伊拉克边界,南临印度洋,西接红海,北到阿勒颇,以德拉伊叶为首府的瓦哈比国家。这是自先知穆罕默德立国以来,在半岛上出现的最强大的王国。阿拉伯史学家称这个时期前后的瓦哈比国家为第一沙特王国,或前沙特王国。

  在瓦哈卜军队夺取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之后,在奥斯曼帝国政府内引起极大恐慌,麦哈迈德二世命令新任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作为他的代表组织远征军,要灭了瓦哈比国家。从1811年10月起,埃及远征军开始与瓦哈卜军队进行多番交战,1814年4月,大沙特因热病死于德拉伊叶。继承父位的阿卜杜勒生性懦弱,刚一执政,沙特家族内就爆发了争夺王位的内乱。上层内讧使沙特家族的内聚力大为削弱,而在军事上,沙特军队逐渐被武器精良的埃及军队逼得步步败退。1818年9月,阿卜杜勒在弹尽粮绝、守城无望的情况下,被迫向埃及大将易卜拉欣投降。易卜拉欣在当地居民中搜刮出大量钱财后下令彻底毁坏德拉伊叶城,城中的每一根房梁屋柱都被大火化为灰烬,庄园和庭院每一株花草树木都被砍倒。

  1810年,埃及远征军中作战的骑兵。

  1819年8月,英国人萨德勒途经德拉伊叶城。他看到“废墟上人烟荡然无存”,整个城市已被夷为平地。

  动乱与流亡

  一个王朝的开启,往往是数代人流血与奋斗的结果。在那些流亡与动乱的年代,沙特家族的后裔们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有得民心的才干者,在历史契机下,建功立业,铭记于史。

  ◎动乱中的沙特家族

  第一沙特王国投降之后,约有400名沙特家族和谢赫家族成员被俘,后被押解到埃及开罗。阿卜杜勒誓死不叛教,在伊斯坦布尔被处以极刑。被俘者先后被流放到半岛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后来又辗转回到了他们的阿拉伯故乡,还有一部分人则永远留在了埃及。

  在埃及军队消灭第一沙特王国后,大部分军队撤回到汉志,内志只保留着几处驻军,虽然形式上归奥斯曼帝国和埃及总督统治,但仍处于权力真空状态,内志陷入部落不断冲突的混乱中。此时,有一个名叫穆罕默德·本·穆沙里·本·麦阿麦尔的富商来到德拉伊叶,他怀着政治目的,用自己的钱开始重建城市,德拉伊叶人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拥戴他为埃米尔(首领)。正当他踌躇满志,意欲统治德拉伊叶的时候,一个沙特家族成员麦沙里·本·沙特从押解开罗途中逃了出来,重新寻得其他部落的帮助,在沙特家族的威望下,原先支持麦阿麦尔的人都转而投靠了麦沙里。麦阿麦尔佯装先将统治地位让给他,然后却卑鄙地将他出卖给土耳其人,麦沙里·本·沙特被抓进监狱,很快就死去了。麦阿麦尔把管理城市的职位交给了他的儿子,然后又率领部队攻占了利雅得。

  然而沙特家族人并不甘心失败,在逃往南方的沙特家族成员中,大沙特的堂兄特尔其·伊本·阿卜杜勒听说麦沙里被俘之后,马上集结余部,向德拉伊叶和利雅得发起进攻。他们在利雅得杀死了麦阿麦尔及其子,为麦沙里报了仇。当埃及总督风闻特尔其东山再起后,立即组织军队,杀气腾腾地奔向利雅得。为了保存实力,特尔其带着部队被迫逃到了沙漠腹地。

  ◎第二沙特王国的建立和灭亡

  从1820年到1823年,特尔其等人在沙漠里整整隐藏了三年。1823年,特尔其得到贾拉吉尔地区苏代尔部落的酋长萨维德的赏识,在他的帮助下特尔其筹建了一支军队,军事力量得以大大增强。1824年,特尔其率领部队向利雅得进军,并夺取了利雅得。特尔其执政后,经过短暂的扩张,在内志地区建立了第二个沙特王国。

  1833年,特尔其在做完礼拜五礼拜后被暗杀身亡。他的大儿子费萨尔闻讯后赶紧从哈萨赶回来,处死了刺客,并扑灭了叛乱,从而成为沙特王国新的埃米尔和教长。费萨尔总共统治了第二沙特王国23年,曾在1838年被埃及大军打败后,在开罗度过了5年的监禁生涯。到1865年他重整旗鼓,夺回政权。同年,费萨尔去世。

  他的长子阿卜杜拉继承了王位,三子穆罕默德,四子阿卜杜勒·拉赫曼表示支持,次子沙特却起兵反对阿卜杜拉,沙特王国陷入长达11年的内乱中。此时,北部地区的沙马尔部落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趁费萨尔的儿子闹内讧之机兼并了沙特家族的大部分土地。1884年,沙马尔统治者率军攻占了利雅得。沙特家族后裔或死或逃。

  1890年,费萨尔的小儿子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领沙特家族残余人员离开利雅得,逃进鲁卜哈利沙漠避难,第二沙特酋长国最后覆没。

  撒哈拉沙漠中的阿拉伯驼队,荷兰鹿特丹海洋博物馆藏。

  统一与独立

  经历了约200年的动乱,沙特家族在动乱中建国立业,又在动乱中兵败如山,国破家亡。挫折和坎坷并没有打垮沙特家族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他们在流亡与动乱中蓄集力量,为将来的东山再起打下了基础。

  ◎少年英雄

  沙马尔部落的拉希德家族的军队到处追捕沙特的后裔,意图斩草除根。沙特的小儿子阿卜杜勒·拉赫曼则带着全家在鲁卜哈利沙漠流亡了一段时间,随后逃到半岛的东北部,在哈萨沙漠、卡塔尔、巴林之间流亡。

  伊本·沙特是拉赫曼的长子,出生于1880年12月3日的清晨,那时,正是沙特王室内忧外患的时候。伊本·沙特的母亲萨拉·苏达伊利,是个虔诚的瓦哈卜信徒。6岁以前,他随着母亲在后宫里度过了童年,对瓦哈卜的教义耳濡目染。第二沙特王国国破以后,走投无路的阿卜杜勒·拉赫曼带着家人,逃进鲁卜哈利沙漠避难。1891年,他将儿子伊本·沙特和女儿努拉绑在骆驼上,率领残余沙特家族人来到科威特,一直在那里生活了10年,直至20世纪初。伊本·沙特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7岁时他在利雅得大法官的指导下读书,喜欢骑射和刀剑,8岁就能骑马射箭,11岁时能背诵全部《古兰经》,12岁以后跟着师傅学习历史、军事知识,并参与一些社交活动。

  在科威特期间,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沙漠周围的游牧部落里度过的,因此深刻地了解到贝都因人的生活习性和军事技巧。他父亲常对他说:“一个真正的贝都因游牧人每天吃一把椰枣,喝一皮囊水,睡三小时觉就够了。我们的祖先就是靠这种生活统治世界的。”伊本·沙特的童年是在不安定的动乱和逃亡中度过的。12岁那年,他亲身经历了一场敌人对他家族的追杀伏击。当时,他惊惶不安地躲在一个黑人卫士身后,看到双方短兵相接的血腥场面,那可怕的一幕他终生难忘。许多年后,他说:“这一场战斗,使我学会了在受到威胁时必须先下手为强。”

  那个时候的科威特在英国人的保护下,其酋长是萨巴赫·穆巴拉克,他与沙特家族世代友好,是沙特家族的庇护人。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他很喜欢年轻刚猛、意气风发的伊本·沙特,闲暇时经常给他讲解治国之道和他在外交斗争中的体会。少年伊本·沙特由此学习到阿拉伯国家的政治谋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心中爱国、爱阿拉伯民族的意识和热情也在进一步激发着。

  1900年,年仅19岁的伊本·沙特继承了父亲沙特家族酋长的职位。然而,这是个空白的头衔,除了名称,沙特家族已经没有国家和一寸土地。当时,在今天的沙特境内,吉达、麦加、麦地那、塔伊夫一带是汉志王国即希贾兹王国的中心,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侯赛因统治;利雅得、哈伊勒一带属于内志的范围,由拉希德家族统治;南部的阿西尔等其他地区,则是一些独立的小酋长国。从那时起,伊本·沙特就决心要恢复家族的荣誉!他也知道,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宿敌拉希德家族手中夺回利雅得!老练的穆巴拉克则提醒他,复国需要等待机会。

  阿拉伯酋长会议

  当伊本·沙特21岁时,决心进攻沙特家族曾经的政治中心利雅得。他集中精力研究怎样收复被拉希德夺取了的家族领地,坚信有真主的帮助,定能收复祖宗的土地利雅得,相信人民会帮助他推翻拉希德家族的统治。他也知道,凭自己少得可怜的兵力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他筹措着招募一些志愿者,来与他一起完成这个需要勇气才能履行的使命。但是,科威特的埃米尔穆巴拉克却要他继续等待时机。

  ◎奇袭利雅得

  皇天不负有心人,伊本·沙特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在阿拉伯半岛上哈伊勒地区的老埃米尔年老去世,新埃米尔穆特伊卜继承王位。新埃米尔年轻自负,他违背老埃米尔的教诲,擅自向科威特发动战争。科威特首领谢赫穆巴拉克·艾尔·苏巴哈忍无可忍,和阿卜杜勒·拉赫曼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哈伊勒的穆特伊卜势力,进兵收复内志地区。这样一来,伊本·沙特就可以与穆巴拉克的队伍一起,在他的支持下夺取利雅得了。

  纺织中的穆斯林妇女

  1901年12月,穆巴拉克调集军队开往内志,占领了很多地方。12月下旬,伊本·沙特和40名忠心耿耿的战友,从科威特出发奔袭千里之外的利雅得。他们在沿途沙漠中又招募了一些贝都因人加入队伍。经过漫漫征途,1902年1月,伊本·沙特和他的兄弟会的战友终于到达利雅得附近。他们在此发誓,要么占领利雅得,要么战死在利雅得城墙外,这时宣誓效忠于他的士兵只有60余人。要说凭这么一点人就想收复利雅得,真的有点去送死的感觉。可是,世事就是这么奇怪,它给了伊本·沙特这样一个历史机会,这个机会让他成为现代沙特王国的开国英雄。

  1902年1月15日,伊本·沙特和他的表兄率领30名骆驼骑兵直逼现在的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城下,潜到利雅得城下一段城墙附近。在夜色的掩护下,他们悄悄地挖穿城墙,2月12日,来到几年前曾服侍过他父亲阿卜杜勒·拉赫曼的一位部下的家里。那位部下的妻子见到他们,证实他们是拉赫曼的儿子等人后,就把有关利雅得统治者阿吉兰的情况和住处告诉了他。打探好消息后,伊本·沙特和战友们一起悄悄溜进了阿吉兰官邸附近的一处空屋子。然后,他们攀上屋顶,从一个屋顶跳到另一个屋顶,来到了阿吉兰的住处,潜伏下来等待时机。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却不见阿吉兰的人影,伊本·沙特等人越来越紧张,就在即将拂晓时,阿吉兰终于出现在住所旁的马路上。伊本·沙特一声令下,众人冲出阿吉兰的住所,向马路上的阿吉兰包抄上去。阿吉兰被追得走投无路,伊本·沙特的堂弟阿卜杜勒·本·贾卢韦一剑将他刺死。

  阿吉兰一死,守城部队士气大挫,他们以为沙特家族一定来了大部队,武器精良,百姓也可能会拥戴沙特重掌大权,于是放弃抵抗纷纷缴械投降。黎明到来时,他们来到广场上,高声大呼:“安拉是至高无上的,由于安拉的帮助,王位属于伊本·沙特。”最先出来拥戴伊本·沙特的是利雅得城内不满拉希德家族统治的居民们。由此,伊本·沙特成功地夺回了利雅得的主权,建立了第三个沙特酋长国。他的父兄听闻这个喜讯后,立即从科威特赶来援助他。作为儿子,伊本·沙特要求全城的宗教学者和达官贵人都向自己的父亲阿卜杜勒·拉赫曼效忠,而他的父亲则当众宣布由伊本·沙特担任利雅得的埃米尔。

  伊本·沙特奇袭利雅得,为复兴沙特家族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成为沙特历史上的重要转折,而他攻占利雅得的这段历史,也可以说是现代沙特阿拉伯历史中最富于戏剧性的英雄篇章之一。此后,伊本·沙特南征北战,一步步控制了阿拉伯半岛上的广大地区。

  ◎完成统一大业

  在伊本·沙特夺回利雅得后,他所处的形势并不乐观。在利雅得之外的各种敌对势力包围着他,南面和海湾地区由英国人控制,北面是宿敌拉希德统治的沙马尔,东西面是奥斯曼控制的汉志和哈萨地区,而内志和其他地区包括盖西姆、阿西尔等地也不同程度地由土耳其政府操控。他清醒地意识到,在四面受敌的情形下,下一步的行动关系到新沙特家族的生死存亡。他将目光盯向了拉希德,若与他交战,只是家族与家族间的复仇,而别的国家则不便于从中插手。如果拉希德没有援助,那他的胜算就比较大了。

  伊本·沙特打着复仇的旗号,1903年和1904年间,多次打败了拉希德家族的军队,先后占领了阿尼则、布莱达、白吉里叶等纳季德地区大部分土地,把拉希德家族赶到了内志北部他们的老家夏马尔山区。拉希德家族本来向土耳其人求救,可是也门地区在1905年发生了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运动,土耳其人被迫调兵到也门应付事变,分身乏术。伊本·沙特趁机再次对拉希德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两军为争夺盖西姆地区进行大决战。1906年2月,拉希德部队在战争中大败,拉希德本人被杀,沙特家族终于一雪前耻。

  手抄阿拉伯文《赞圣集》

  在伊本·沙特夺取盖西姆的同时,内志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哈季尔、苏代尔等地的各个部落纷纷归顺了沙特家族。1905年,奥斯曼帝国从内志撤军。伊本·沙特新建的沙特政权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初占内志之后,沙特新政权下尤以游牧的贝都因人最不便于管理,这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为了使游牧人定居,深谙游牧人习性的伊本·沙特在1912年,开始着手组建宗教、政治、军事合一的伊赫万组织(意为“兄弟会”)。支持伊本·沙特的宗教学者发布教令,宣布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符合伊斯兰教的规定,于是大批彪悍的游牧人加入了伊赫万组织,后来成为伊本·沙特东征西讨的主力军。

  1913年,欧洲各地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起义不断,土耳其人疲于应付之中。伊本·沙特看准时机出兵半岛东北部的哈萨地区。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伊本·沙特腰间挂着的弹夹,引爆了弹夹中的子弹,他的腹部被炸开了一个口子,肠子都流了出来。为稳定军心,他忍着剧痛将肠子塞回去,用腰带包扎好。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沙特军队清除了土耳其的势力,夺取了哈萨地区。一战结束后,伊本·沙特从1918年开始攻打拉希德家族残余部队。1919年,他又打败了哈希姆家族的军队。1920年底,伊本·沙特率领大军包围了拉希德家族的大本营哈伊勒城。1921年2月29日,哈伊勒城陷落,被并入内志的版图,拉希德家族残部完全投降。

  1923年,伊本·沙特征服了南部的阿西尔,将阿西尔并入内志王国。1924年,麦加的侯赛因宣布自己为哈里发,伊本·沙特当即决定进兵希贾兹即汉志地区。同年年底,麦加、麦地那、吉达相继被收复。1925年9月,伊本·沙特大军攻占交通重镇塔伊夫,侯赛因之子阿里逃往伊拉克。麦加和麦地那的宗教学者和望族显贵共同推举伊本·沙特为汉志国王。1926年,伊本·沙特自立为国王,成为汉志和内志的苏丹。

  历经30年的征战,伊本·沙特终于统一了东起波斯湾西至红海之间的辽阔地区,成为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地的守卫者。1932年9月23日,颁布国王诏令,将国名正式定为“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是现代沙特阿拉伯历史的开始。

  1934年,伊本·沙特与美国石油部长在一起。

  王国的诞生

  作为现代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创建者——伊本·沙特,如果说攻战利雅得有着偶然的机会成分,那么他后来的开疆拓土,征战30年,统一内志和汉志,凭的绝对是真才实干。

  ◎文治武功的开国君主

  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伊本·沙特除了武功,文治方面也堪称卓越不凡。他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政治形势,虽然统一了半岛,但沙特家族从来不是两圣地的保护者,也非先知家族任何一支的后裔,要想得到阿拉伯世界的认可,必须谨慎地处理各种政治、宗教、内外关系。

  1943年冬,沙特吉达王宫,伊本·沙特国王的卫士。

  1926年7月,伊本·沙特在麦加召开了近代历史上第一届世界穆斯林代表大会。会议专门解决朝觐事务管理问题,他还呼吁加强伊斯兰世界的团结。他是第一个呼吁伊斯兰国家要互助互爱的阿拉伯国家领袖,因此作为圣地保护者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确立了沙特家族在伊斯兰世界的地位。1927年5月,伊本·沙特与英国签订《吉达条约》。条约废除了英国的特权,沙特阿拉伯王国获得了“完全和绝对的独立”,从而摆脱了数百年来受异族侵犯的历史。

  建国初期,沙特王国主要由内志和汉志以及其他小部落构成。由于地区差异很大,伊本·沙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巩固政权。汉志由费萨尔王子管理,设立了六个基本部门,总代表是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对国王负责。在内志利雅得,设立有16个“迪万”(部)分管各种事务。直到20世纪40年代,政府才将汉志地区的管理机构逐渐扩大到全国范围,形成了统一的国家行政机构。伊本·沙特深深地明白,处理好和各个部落的关系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安全。他通过宗教信仰、联姻、军事管理等办法巩固国家的统一、团结。对纳季德地区的部落,他要求酋长们到利雅得伊斯兰法律与宗教学校学习;占领希贾兹后,要求部落酋长如数交纳天课,准备随时为国王服务。

  为了与保守派缓和矛盾,伊本·沙特提出了开明的瓦哈比派理论,例如,主张任何新技术只要不与伊斯兰教的精神相抵触,即便在《古兰经》上没有明文规定也可以接受。然而,保守的贝都因人和宗教学者视收音机、电话为魔鬼的发明。他们保守到有的地方在第一次出现卡车时,人们一拥而上将它烧毁的程度。伊本·沙特让人通过广播诵读《古兰经》,用汽车运送朝觐者,逐渐地使这些现代西方设备和技术被人们接受。他希望既能利用先进的技术发展国家,又能够保持伊斯兰宗教原则。可是,起先阿齐兹一手创立的伊赫万组织却对这一切强烈反对。伊赫万组织以瓦哈卜教义奉行伊斯兰原教旨义,参加的人多为游牧的贝都因人,在建国前曾跟随阿齐兹南征北战,思想上落后保守。他们指责伊本·沙特跟英国异教徒打交道,将电报、电话和汽车带进了伊斯兰的土地,还容忍朝觐者播放音乐。他们的不满愈发演变为大规模的骚乱和武装叛乱。伊本·沙特果断决定以武力镇压平叛,部队装备了装甲车和无线电等现代设备,而狂热的伊赫万组织认为,只有刀剑和骆驼才是合乎伊斯兰教规定的武器。在1929年9月的决战中,装备着机枪的装甲车使伊本·沙特大获全胜,而伊赫万组织彻底崩溃。伊本·沙特在平定各地“伊赫万”叛乱前后,致力于维护伊斯兰教的各种传统,严守教规,保护朝觐者,深孚众望。1930年2月,伊本·沙特和伊拉克国王进行会晤并签订了友好条约。

  1934年,阿西尔地区的埃米尔试图脱离沙特的统治与也门联合,伊本·沙特派儿子费萨尔率兵平叛。在英国的调停下,同年5月,沙特同也门签订了《塔伊夫条约》,沙特王国在取得了想要的边界后,停止了战争,保留了也门的独立地位。

  ◎自先知穆罕默德以来最伟大的阿拉伯人

  伊本·沙特是一位难得的贤明君主。他对阿拉伯半岛的贡献,如维护和平与统一、保护朝觐者、守护圣地等等,尤其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充分展示出他作为一代开国领导人的卓越才干。

  由于连年征战,沙特王国的经济一直未能得以发展。境内绝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落后的农牧业为主体经济。建国之后,这样的生产力所能提供的财力远远不能支撑一个不断扩大的政府活动和国家机器正常运作的基本需要。在1932年,沙特王国仅是为清偿各种债务就必须支付21.9万英镑。政府拖欠公职人员的工资长达半年之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成为沙特政府的头等大事。那时,政府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发展主体经济的农牧业,在经济困窘的时候,伊本·沙特决定发展圣地朝觐业来增加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朝觐业确实为沙特王国提供了应急的资金,对稳定初建的政局和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朝觐业的收入却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限制。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间,一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在全世界蔓延开来。朝觐者的锐减,使沙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减,许多国家都不愿意向沙特提供贷款。就在这时,中东地区出现了一道曙光,即人们在伊拉克地区发现了石油。

  如果沙特王国境内也有石油,那么国家的经济危机就迎刃而解了。伊本·沙特曾坦率对他的顾问菲比直言:“如果任何一个人现在给我一百万英镑,我将欢迎他在我的国度里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特权。”之后的几个月,一位美国慈善家为在沙特境内勘探石油而与伊本·沙特进行了会晤,他们商定由前者出资雇佣一位勘探工程师到沙特寻找石油和其他矿藏,从此,揭开了美国进入沙特王国开采石油的先河;1933年沙特阿拉伯特许美国的公司在沙特开采石油;1938年,第一口油井喷出石油,从此石油开采成为沙特新的经济命脉,源源不断的财富,随着石油滚滚流出。

  伊本·沙特曾经命人将这样一首诗歌刻在议事大厅的墙上:“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荣誉,我们并非依靠父辈。我们要超过先辈一样工作,我们要超过父辈一样建设。”他下令建立了很多农垦区,把从沙漠地带游牧的贝都因人引进“希吉来”农垦区居住,从事农业生产。后来这种农垦定居区发展成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综合体。他把土地租让给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从而为沙特发展民族经济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他并不想完全倚重于石油产业,他鼓励民众开展经贸往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现代科技;利用不断增加的石油收入建设城镇、港口、机场,购买民航飞机,成立阿拉伯航空公司,又成立空军,建立学校、医院,发展文教卫生事业。这个新生国家,在伊本·沙特的领导下充满了勃勃生机。

  伊本·沙特有着对历史超凡的悟性,以及更为灵敏的政治嗅觉。在阿拉伯半岛的历史上,伊斯兰派别之间的矛盾可以导致国家动乱,伊本·沙特深谙这一点。在宗教方面,他实行宽容政策,允许不同教派存在,并使他们和平共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明智地采取了中立,以及亲英美的政策。这使沙特王国持续地获得了英国的经济援助。1945年2月,伊本·沙特接受了美国罗斯福关于其向轴心国宣战的建议;3月,沙特阿拉伯正式向轴心国宣战,并因此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1920年,伊本·沙特与叙利亚国王费萨尔在一起。

  早年的征战使伊本·沙特晚年伤病缠身,腿伤多年来一直折磨着他,罗斯福总统便定做了一个和自己使用的一模一样的轮椅送给他,伊本·沙特一直用到去世。

  1953年11月9日,有“沙特阿拉伯王国国父”之称的伊本·沙特国王在塔伊夫病故。

  强国之路

  当垄断着沙特石油的美国人为获得巨额利益而疯狂开采时,沙特王国的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属于民族的资源权益岂能让异族人白白攫取。一场新的争取民族经济权益的较量又开始了……

  ◎夺回民族资源的斗争

  自沙特王国将土地租给阿美石油公司以后,阿美石油公司凭着低廉的成本和高质量的产出而获得了巨大利润。在伊本·沙特晚年时,他意识到作为民族资源的石油开采权和经营权不能完全掌握在美国石油垄断资本的手中:凭什么绝大多数的利润都被美国人攫取,而本国的沙特人却未能享受到自己土地上的财富。按照最初的协定,阿美石油公司支付给沙特的油田使用费为每吨原油1.66美元,只相当于其所得利润的十分之一。这个差价无疑是惊人的。

  2005年9月17日,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在维也纳召开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年度峰会上接受采访。

  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沙特向美国不断提出要提高石油收益和改变石油税制的要求。经过数番据理抗争,1948年,阿美石油公司被迫将产地使用费上涨到每吨2.4美元。这个小胜只是沙特同美国石油垄断企业的第一次交锋。1950年初,沙特政府颁布法令,要求其境内经营的所有外国公司向沙特政府缴纳占它们利润50%的所得税。同年12月,阿美石油公司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分出一半的净收入交给沙特政府。至1956年,沙特的年均石油收入已超过2.5亿美元。

  继沙特在获得对半分成利润的胜利之后,沙特政府继续为争取维护民族资源的权益而斗争。1960年9月,沙特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石油出口国团结起来,包括中东的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以及拉丁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在巴格达举行会议,宣布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制定了统一的石油政策,逐步削弱国际石油公司对油价和产量的控制权。

  ◎维护民族利益的胜利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东产油国与西方独立石油公司签订了合营制的石油勘探开采合同。譬如,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于1957年8月,同意大利国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阿普及签订了双方各占50%股份,以及阿普及上交一半利润所得税的合同。同年年底,沙特政府与日本的阿拉伯石油公司签订了合营制的合同。合营制的出现,突破了以往以租地为形式的制度,可以使沙特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长远来说,此模式可以使得中东产油国有机会收回所有石油开采权和经营权,也即将其国有化。

  1953年,伊本·沙特临终前把长子沙特和次子费萨尔叫到床前,要求他们发誓,团结协力治理国家。去世后,大儿子沙特即位任国王,随即沙特的弟弟费萨尔亲王被立为王储,一同执掌权力。在沙特国王在位的11年里,由于不善于治理国家,又一次引发了国内外的危机。1962年9月,在众多王子的支持下,次子费萨尔接管国家的全部权力,成为摄政王。1964年11月,沙特国王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被废黜,费萨尔在多数王子的赞成下登上王位。费萨尔深孚众望,是个贤明的君主,他提出了著名的治国“十大纲领”这个建设沙特王国的大政方针,对现代沙特阿拉伯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1975年3月25日,费萨尔国王不幸遇刺身亡,其弟哈立德继任国王兼首相。在费萨尔执政期间,制定下了通过逐步购买股权的方式,收回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控制权的政策。自1978年起,沙特阿拉伯每年增持阿美石油公司5%的股份,至1982年沙特阿拉伯政府持有公司51%的股份,实现控股。在支付了5亿美元的赔偿金后,沙特政府持股比例提高到60%。石油国有化的成功为哈立德国王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