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章绝代风华(1 / 2)





  第三章

  绝代风华

  另类的风景,有着另类的美丽。如同蒙着面纱的阿拉伯女郎,神秘又魅惑。金色的阳光下,骆驼缓缓行过金子般的沙丘,远处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辽阔的大漠与茫茫海洋组合在一起,沙海与大海的波浪一波连着一波,语言不足以表达沙特王国这片异域的绝代风华。

  鲁卜哈利沙漠:行走的群沙

  这一片会移动的沙海,仿佛不甘寂寞的巨人,在永不停歇地寻找自己的理想。它不停地行走着,行走着。一旦它安静下来,如同一位静到极致的妇人,安详而美丽;当它烦躁起来,如同一个狂野的恶魔,撕碎一切。它是“空旷的四分之一”——鲁卜哈利沙漠。

  ◎“空旷的四分之一”

  鲁卜哈利沙漠,意为“空旷的四分之一”,由于其面积占据阿拉伯半岛约四分之一而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之一,覆盖了整个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区和大部分的阿曼、阿联酋和也门领土,又称阿拉伯大沙漠。有意思的是,它也占据了沙特国土的1/4。鲁卜哈利沙漠的是名副其实的大沙海,仅在沙特境内的存沙量就几乎占撒哈拉沙漠的一半,因为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沙砾平原与裸露的岩层,所以存沙量远不及鲁卜哈利沙漠。鲁卜哈利沙漠面积达65万平方千米,是阿拉伯沙漠中最大的沙漠,比法国全境还要大。它也是世界上连续沙漠地区中最大者,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似乎没有尽头,空旷的沙漠之上,没有声音,远处沙丘上间或有白色物体,那是骆驼的遗骨或干枯的胡杨树干。

  据地质学说,当阿拉伯半岛脱离非洲板块在亚洲大陆最终形成之时,阿拉伯台地被大大抬高,从而破坏了先前的水系模式。岩浆伴随半岛的隆起和裂缝或断层的出现而大量喷涌,拥塞谷地并覆盖山岭,使鲁卜哈利沙漠的沙盖以具有不同尺寸和复杂性的沙丘形式出现。沙子并不汇聚成平面,而是形成沙丘山岭或巨大的复合体。这片貌似寸草不生的沙漠,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1200千米,宽约640千米,因富含氧化铁而多呈红色。红色的沙子,在阳光下一片火红,残阳下,就有些像血了,令人望而生畏。鲁卜哈利沙漠从形态上大致可分为东西部分,其中东部沙漠海拔100~200米,多为平行排列的大沙丘,高达300米,长至20千米的沙丘,近乎一座座沙山。东部有少数绿洲形成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成为良好的牧场。西部沙漠海拔100~500米,多为砾漠,沙丘间沼泽、盐湖广布。

  广大的鲁卜哈利沙漠从北纬12°~34°线,整整跨越22个纬度,尽管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但它还是被人们视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的白天热浪滚滚,中部的夏季最热月在白昼时均温达70~80c,冬季最冷月气温也达40c以上,沙漠夜间则寒意逼人,温度降至10c以下。干旱的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许多地区两次降水间的间隔需要数年。几千年来,鲁卜哈利沙漠一直是地球上最酷热、最干旱和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根本不适于人类居住。远望它在阳光下一片火红,草木不生,红色的沙土一铺万里,波波相连,没有一丁点绿色,使人望而生畏。“听说远方有一片红沙漠,凡越过的人都可以得到真爱,红沙漠里有一株青翠的仙人掌,可以治愈因爱心碎的人的伤,仙人掌上有一条变色龙,收集到它的眼泪可以让爱人回头……”在沙特以及周边地区,这个传说流传了千百年。红色沙漠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寻觅爱人的脚印。也正因如此,鲁卜哈利沙漠一直是探险者挑战极限而穿越的蛮荒野地,只有能力超强的人才能在此生存。

  上千年以来,游牧的贝都因人凭借着聪明才智和顽强的生存技能,在这片荒芜沙漠的边缘生存下来。他们有着丰富的游牧和寻找水源的经验,不放过沙漠上任何微小的异常迹象(沙子上的骆驼蹄印或一天前的火堆痕迹)。他们无视国界的存在,仅遵守由家族和传统约定的领地界限,为了保卫一口水井可以战斗到死。即使在发现石油财富之后,保守的他们仍毫无兴趣,内心深处仍然希望能遵循着沙漠游牧人的传统生活下去。

  鲁卜哈利沙漠又称阿拉伯大沙漠。覆盖了阿曼、阿联酋和也门大部分的领土以及整个沙特阿拉伯南部地区。

  ◎会行走的沙漠

  1975年,沙特在这片沙漠上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陆上油田之一盖瓦尔。红色的沙漠下,流淌着的是一条源源不断的石油长河!沙特人为在沙漠下发现这么大贮量的能源而兴奋。要知道,这片沙漠给人带来的自然危害可是不小的。

  鲁卜哈利沙漠,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沙海。

  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其沙丘的移动主要由季风引起。从每年的12月至翌年1月、5~6月有两次风暴期。发生沙暴时,天空突然出现“褐色卷云”,风速高达每小时48千米,大量沙尘被掀起,所及之处天昏地暗,能见度极低。风暴之后往往会降温和降雨。因此,人如果在沙漠公路上行车,尤其是遇到风暴和流沙是很危险的事情。当一次风暴吹过,流沙还会越过沙障,形成滚滚沙涛,就像狂风卷着大雨一样。强劲的风在中央内志和鲁卜哈利沙漠的西南部依次从四面八方刮来,每次一连数日扫过大沙漠,考验着困在风中的人们的耐性。这些风主要从地中海吹来,是运载大量沙尘并改变沙丘形状的干燥的风。每一场风暴都将数百万吨的沙子携入鲁卜哈利沙漠。凶猛的风沙流,不断吹蚀地面,使地貌发生急剧变化。在风的作用下,沙随着风跑,沙丘就向前层层推移,变化着不同的形态。沙漠在安静时给人以荒凉和暮气沉沉的印象,但从高空中看沙漠,不同类型的沙、地形、风向和气候相结合,形成各种巨大的奇异景观。尤其当沙丘移动时,会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风景图,相当美丽。

  在沙漠里,有时会出现海市蜃楼的影像。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酷热干渴,看到蜃景,常会误认为已经到达清凉湖畔,但是一阵风沙卷过,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这种景象原来只是一场幻景。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地表的空气升高极快,形成下层热上层冷的温度分布,造成下部空气密度远比上层密度小。这时前方景物的光线会由密度大的空气向密度小的空气折射,从而形成出现蜃景。行人远远望去,宛如水中倒影一般。沙漠里还有一种奇妙的“碎石圈”,一块大石头经过数百年热胀冷缩一次次碎裂后,才形成一片圆形的碎石圈,不知道的人以为是人为排列的,实际上是自然形成的。

  鲁卜哈利沙漠里巨大的沙丘,是冲沙、滑沙爱好者的好去处。冲沙、滑沙是整个阿拉伯地区最受欢迎的民间趣味运动之一。冲沙者驾驶着越野车,沿着沙丘从下而上冲向沙丘的顶峰,然后在沙峰沙谷间自由地穿梭往来。沙丘的角度越大,冲击的难度也就越大。每当越野车冲上六七十度沙丘顶部的刹那,车里的人总会发出惊呼!眨眼间,车子又飞快地滑下沙丘,让人有种坐过山车般的感觉。越野车冲上一个又一个沙丘尖,如同冲浪,一浪接着一浪,起起落落。滑沙完毕之后,人们可以骑在骆驼上,悠然自得地歇息一番。骆驼是沙漠人不可或缺的牲畜。尽管鲁卜哈利沙漠里有各种沙漠野生动物存在,比如阿拉伯羚羊、沙漠猎豹、野兔等,最大的野生动物还是野骆驼。曾经的野骆驼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被沙漠中的游牧人用以家养了。阿拉伯民间有一句谚语:“只有骆驼穿过针孔,他们才能进入天堂。”这话说明了骆驼在那里的普遍性。骆驼是贝都因人主要的负重和交通工具,虽说现在有了汽车,再也用不着骆驼搞运输了,但很多阿拉伯家庭里仍坚持养几头骆驼用于提供奶和肉。

  沙漠的美丽与狰狞相伴,如果去鲁卜哈利沙漠旅游,游客们决不可掉以轻心。贝都因人习惯穿宽大疏松的浅色服装——阿拉伯斗篷或者阿拉伯大袍,这样可以避免阳光、大风与沙尘的袭击,有效地保护自己。当游人进入沙漠时,最好仿效当地居民的传统习惯,穿上沙漠防护服装,戴上严密包裹着面部的头巾,用碎布、绷带或者其他材料把鞋子或靴子以及脚踝周围严密地包扎起来,在行进的过程中,还要仔细检查鞋袜中是否爬进蝎子等小家伙。

  吉达喷泉:奇特的海上珠帘

  喷泉给人以清凉和愉悦的感觉,尤其在夏天这种感觉更为明显。在干燥而高温的沙特境内,喷泉更是美好的物什。位于吉达的国王喷泉,令人叹为观止,看到它让人不忍离去。

  ◎红海里的吉达象征

  自然景观的喷泉,是承压水的地面露出头,园林中的喷泉,一般是为了造景的需要,人工建造的喷水装置。在市区内建造喷泉,可以湿润周围空气,减少尘埃,降低气温。喷泉泵出的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因此,喷泉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增进居民身心健康。如今的许多地方都建有喷泉,一般公园里大点的喷泉可以喷出数十米的水柱,而在沙特的吉达海滨,却有一处喷泉的水柱高达312米,比著名的埃菲尔铁塔还要高,堪称世界最高喷泉。它现在已经成为吉达的象征景观,每一个来到吉达的人,都会在喷泉旁观赏,并赞叹不已。

  当年法赫德国王喜欢大海,便把行宫“和平宫”修在了吉达的海边。行宫建好之后,设计师为了让“和平宫”和大海成为一体建筑,把宫殿中的喷泉建到了海里,在海里建立了海水喷泉。该喷泉于1980年到1983年建造,1985年开始使用,全名法赫德国王喷泉。吉达喷泉一经亮相,便成为国际公认的建筑杰作。喷泉使用的是红海中的咸海水,而不是淡水。这体现出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这充分展现该国绝不浪费一滴淡水资源的惜水精神;其二,喷泉使用的泵水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强劲的3台水泵每秒能泵出625升,使时速为375千米的水柱可冲上1000英尺的高空。设计师指出,法赫德国王喷泉喷射到空中的水量总计大约重达18吨,令人叹为观止。

  ◎海中珠帘

  2006年11月28日,吉达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吉达老城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这里是红海地区的贸易中心,林林总总的小商铺、传统的白石灰石墙壁和凸出的木结构窗棂建筑群构成吉达老城的独特魅力。1983年,法赫德国王将吉达喷泉捐赠给吉达港,如今它已成为吉达市的象征。来到沙特阿拉伯的商业之都吉达城内,在任意角落都能看见法赫德国王喷泉,即使没有刻意寻找它的身姿,游客们还是会在不经意间瞥见那柱壮观的擎天水龙。喷泉水柱冲向天空,又缓缓飘洒而下,融入大海。

  黄昏时候的吉达喷泉扬起巨大的水幕,气势十分恢宏。

  欣赏吉达喷泉的最佳时机是在傍晚之后。沙特人往往喜欢带上一张毯子和食物,与家人一起,坐在喷泉不远处一边休闲,一边看喷泉。在柔和的海风吹拂下,远处的吉达喷泉,犹如一面珠帘挂在天际。在夜晚,500支聚光灯被用来衬托吉达喷泉,喷泉喷洒出的水珠在光线的作用下变得异常绚烂,喷泉更加妩媚多姿,充满了流光溢彩的大气之美。此时,总有许多游人在此驻足,久久不愿离去,赞叹着人类的无限创造力。

  靠着红海的城市,吉达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每隔一段路程就会有一个小型的公园,供人们在那里纳凉休息,以便观赏国王喷泉。清晨、落日时分,有不少垂钓者拿着渔竿钓鱼,就算什么也不做,看着近在眼前的大海和喷泉,也是沙特人愉悦身心的娱乐方式之一吧。

  石头城:光阴中的故事

  人们总是以为,现代人比古人具有更高的智慧。然而在惊叹前人留下的建筑遗迹时,后人们总会百思不得其解:在那样缺乏科学手段的条件下,他们是如何将那些巨大的石块搬运来去的呢?那些精密的角度、适宜的温度又是如何控制的呢?

  ◎遥远过去的见证

  在沙特阿拉伯中部乌拉镇南20千米处的浩瀚沙漠中,有一片玫瑰色的依山而凿的石头城。其年代之久远,可以往前追溯5000年。关于石头城,在阿拉伯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约公元前150年,纳巴提阿人占领了乌拉地区,是他们和早期的萨姆德人打造了石头城。萨姆德人是最早的阿拉伯人中的一支。作为闪米特人的南中支,古阿拉伯人以畜牧为生。据历史考证,他们原来生活在撒哈拉北部地区,约在公元前5000年,气候剧变,开始东迁,约在公元前2000年~前1000年,陆续来到阿拉伯半岛西亚两河流域和叙利亚草原。其代表为利希亚尼特人、萨姆德人等,随后两族统一共称阿拉伯人。

  公元前3000年,萨姆德人开始在阿拉伯半岛的沙特境内乌拉区域定居,那时石头城是水木丰盛之地,绿草如茵,树木成林,水源丰沛,遍地羊群,人们畜牧、种植,城内贸易相当繁荣。《古兰经》上也提到,古人们凭借精湛的技艺从一座整山中开凿出宫殿、客厅、墓穴和庙宇等。这座石头城至今仍在屹立在沙漠的风沙之中,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

  ◎古代建筑奇观

  石头城,又名迈达因萨利赫。整城从山中开凿而出,砂岩山鳞次栉比,多馒头状,海拔不高,形状各异,一山一景。让人惊讶的是:墓穴就凿在这样的山里,山中凿洞,洞中凿穴,墓穴与山体融为一体。这些山体墓穴自上而下进行施工,均由人工铁凿,一錾一凿精雕细琢而成。据历史专家考证,这些墓穴大致始创于公元前1世纪,奇怪的是在公元75年戛然而止了。是战乱所致?还是因为部落大迁徙?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石头城总体分为三部分:起居部分、祭祀部分和葬穴部分。东部主要是祭祀区域,同时也是生活区域,据说大部分已埋入黄沙很久。有一处为议事厅,气势恢宏而庞大,可以想见当时这里容纳了多少人,经济的繁荣无疑会带来文化艺术以及建筑工艺的发展昌盛。在留存的百余座山体墓穴中,有群体性结构,也有单体性建筑。其中有34座山体墓穴有题名,有31座标了精确年代。墓室大小不一,结构也有差别。墓室越大的,显示墓穴主人的财富越多或者社会地位越高,有的墓室内还设有水槽,凿有神龛,采光通风,工艺考究;墓室越小的,则陈设简朴,代表主人贫穷,地位低下。但几乎所有墓穴入口均有精雕花瓶、大型蟒蛇、狮身羊头、傲视雄鹰、太阳轮盘和玫瑰花结等等。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工匠们既无利器,也没炸药,竟完成了这样宏大的工程,令今人百思不得其解。

  千百年来,石头城就这样在沙漠中屹立着,内部虽无雨淋之忧,干燥炎热的沙漠气候却对它有显而易见的毁坏。近些年新列在洞穴前用大理石刻写的说明牌,嵌刻在字里的黑漆已差不多被风沙消磨掉了。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石头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它是阿拉伯半岛和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历史考古遗迹之一。沙特政府也将其作为该国最重要旅游资源予以保护和开发。

  一个阿拉伯人孤独地行走在石头城的岩层上。

  而今石头城人去楼空,只留下空荡荡的洞穴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海桑田。

  德拉伊耶老皇宫遗址:沙特王朝的历史气息

  一个理想与光荣之地,曾经在黑暗中为人们送去信仰的光辉,为一个王者家族送上放飞的翅膀。即使它现在已经只剩下残梁断壁,那段辉煌的历史,仍然焕发着光彩。

  ◎沙特王朝的发祥地

  1745年前后,决心光复伊斯兰教原教旨却受到迫害的瓦哈卜离开了家乡,辗转来到位于利雅得市西北16千米的哈尼法谷地境内的德拉伊叶小镇,这里距离他的家乡阿伊纳城约有6小时的路程。当时的德拉伊叶只是个始建于15世纪的小镇子,仅有70余户居民,酋长是穆罕默德·伊本·沙特。于是,光复信仰与家族荣誉结合在一起,如同一匹骏马插上了翅膀,沙特家族的兴起由此开始。在沙特家族的保护下,德拉伊叶城成为当时瓦哈卜教派进行宗教改革的中心,大批伊斯兰的宗教学者云集,求教的学生们纷至沓来。瓦哈卜教派信奉者的增多同时也为沙特家族打下群众基础,沙特家族的实力无论在军事还是经济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伊本·沙特的孙子大沙特执政期间,曾一度夺取了麦加和麦地那,建立了一个自穆罕默德之后又一个强大的伊斯兰王国。那时,德拉伊耶城的阿图赖夫区就是沙特王朝的首都所在地。

  在18世纪期间及19世纪初,随着政治和宗教的作用加强,阿图赖夫区的皇宫(马斯马克城堡)成为了沙特王室临时权力中心,以及穆斯林宗教内部传播瓦哈比教派改革的中心。建立于1865年的马斯马克堡,在阿拉伯文中是“又高又厚的建筑物”的意思。它的城墙有18英寸厚,在每个拐角处都建一个18米高的巨大瞭望塔,这座难以攻破的城堡有着阿拉伯半岛中部特有的纳吉迪建筑风格。

  ◎曾经的荣光

  大沙特夺取了麦加和麦地那之后,奥斯曼帝国派遣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镇压瓦哈比教派运动,向沙特王朝的德拉伊耶发起进攻。在大沙特去世之后,埃及大将终于在1818年攻破了德拉伊耶城。他们劫掠了城内所有的财物之后,将这座城堡付之一炬。其破坏程度,有后来的阿拉伯史学书记述道:“德拉伊耶城远远看上去,就好像那里从来没有人居住过一样。”只剩下巨大的城墙,几根圆形柱子还伫立着,无声地诉说着它经历的一切。

  如今,老皇宫城堡的城墙上仍然有着三角形的箭头样的开孔,箭头的下方是正方形开孔,便于守城士兵观察和防守攻击。城墙顶上也是尖尖的三角形装饰,城堡外观呈长方形,有伊斯兰建筑中特有的尖拱形门廊。虽说墙上曾有的各种纹样早已在风沙的侵袭下模糊不清,但整个城堡庄重而富于变化,雄健而又不失雅致的阿拉伯纳吉迪建筑风格仍然明显。

  德拉伊耶遗址因为包括了许多宫殿遗迹和一处在德拉伊耶绿洲边缘兴建的城市区域,为后人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习惯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0年德拉伊耶遗址的阿图赖夫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德拉伊耶遗址的阿图赖夫区就在沙特首府利雅得郊外不远处,游客们在利雅得游玩之余,顺便即可以去观赏这一历史性的城堡古迹。最好在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时,整个阿图赖夫区在本色和阳光的作用下呈现出玫瑰红的颜色,显得十分壮美,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将会令游客们流连忘返。

  从高处俯瞰德拉伊耶遗址

  哈巴拉悬崖顶部的小村庄

  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传统受到现代商业的关注时,传统便受到了冲击。越是偏远的地区,人们越是守旧,而守旧也是保护传统使然。游者以客观的心态观望就好,而不要去打扰或改变什么。

  ◎遗世独立于悬崖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