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章文化盛宴(1 / 2)





  第四章

  文化盛宴

  玫瑰凋零,人们嗅过了它的芬芳;夜莺啼鸣,人们听过了它的歌声。那么,你能留住这芬芳与歌声吗?诗人可以写下精美的句子,画家可以描绘眼前的风景,电影大师能在影片里记录快速闪过的瞬间。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着内心的渴望,也许其中就有对玫瑰与夜莺的挽留。去用心体会吧,去见识伊朗的艺术大师吧,他们的作品将让你尽享一场文化的盛宴。

  伊朗的“荷马”

  菲尔多西与《王书》

  大约在公元前八九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为后世留下一部煌煌巨著《荷马史诗》。1800多年以后,波斯也出现了一位如此杰出的诗人,名叫菲尔多西。他穷尽一生之力完成了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王书》,被誉为伊朗的“荷马”,并与后来的萨迪、哈菲兹和毛拉维并称伊朗诗坛的“四大支柱”。

  菲尔多西像

  在诗人有生之年,他的诗歌就已经被广为传抄。时至今日,许多伊朗人还会到他的陵墓去朗诵他的诗词,以示致敬。

  ◎诗人与伟作

  940年,菲尔多西出生于图斯市菲尔多斯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原名艾布·卡西姆·曼苏尔。早年时期,他受过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晓阿拉伯语和中古波斯语——巴列维语,并深入研究过多种波斯历史和文学古籍,很熟悉波斯古史和民间传说故事。

  菲尔多西生活的时代动荡不安,伊朗地方王朝日益兴起并力图摆脱阿拉伯人的统治,出于反对阿拉伯人思想的需要,那些地方统治者大力提倡写王书。在菲尔多西创作之前,已有五部王书问世,萨曼王朝的宫廷诗人达吉基曾撰写其中一部王书,后来被仆人杀害,只完成了1000行。大约在980年,尚处于萨曼王朝时期的菲尔多西开始使用古老的巴列维语进行创作,他将达吉基的1000行诗收录在《王书》中,于1009年完成了第一稿。当全稿完成时,菲尔多西的家乡已经纳入了伽色尼王朝,于是他将诗稿献给伽色尼国王玛赫穆德。由于书中体现了反抗异族侵略的思想,再加上诗人与国王属于不同的伊斯兰教派别,玛赫穆德拒绝了这部作品!菲尔多西本人不但没有得到封赏,反而屡受迫害四处流浪,游荡多年才偷偷返回了故乡。1020年去世后,他的遗体被埋在自家后院,直至1934年,伊朗政府才为这位伟大的诗人建造了一座精美的陵园。

  ◎另一个版本

  诗人的不幸遭遇在民间却流传着另一个版本:国王苏尔坦·马哈穆德·加兹纳看了他的诗歌大喜过望,当即命其撰写更多的作品,同时承诺——每写完一行对句就赠予一枚金币!接下去,菲尔多西耗费30多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王书》。可是当巨著献给国王时,财务大臣担心国库亏空,背地里提出将6万金币改为6万银币。菲尔多西当然不同意,气愤地走出了王宫,回到家乡继续过着贫穷的生活,继续潜心创作。

  多年过去,国王了解到真相,惩罚了财务大臣,并决定兑现当初的诺言。一支载有大批金银珠宝的驼队踏上了行程,但就在即将到达目的地时,驼队遇上一支迎面而来的送葬队伍,去世的人正是菲尔多西。菲尔多西的女儿拒绝了这笔庞大的财产,国王遂命人将其用于修建沿途的驿站,以供来往行人休憩。

  菲尔多西墓园

  墓园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大洁白的方形纪念碑,碑身正面上刻着菲尔多西的诗歌名篇,诗人之墓就在纪念碑下的纪念馆内。纪念碑前的方形喷泉池将整个墓园衬托得更加宏大肃穆。

  与诗人的真实经历相比,这个版本显然赋予了一些美好的愿望。看得出来,大家都希望菲尔多西在当时就能获得统治者的认可。

  《王》

  《王书》又名《列王纪》《列王传》,意译“皇帝的史诗”。全书共有12万行,分50章,流传至今还剩下约10万行。世界各地都不乏喜爱《王书》的文学家,其中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度评价《王书》说:“在《王书》里有许多章节,它们的美甚至在《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里都找不到。”

  吟游诗人萨迪

  可能是因为“歌伶的把戏不足以令上帝娱乐”吧,遥远的中古世纪诞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吟游诗人”。吟游诗人不论出身,王室贵族和微贱之民皆可入行,但他们有个共同点:极富才华且能说会道。借着游荡之机,这些诗人四处传唱着英雄史诗与乡野传奇,酣畅淋漓地表达着心中思绪——萨迪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蔷薇园中的诗人萨迪

  《蔷薇园》书中的一幅插图。《蔷薇园》是一部箴言故事集,内容是诗人对自己流浪生活的总结和思考。

  ◎颠沛流离大半生

  萨迪全名为谢赫·穆斯利赫丁·阿卜杜拉·萨迪·设拉子。1208年,他出生于设拉子的一个传教士家庭,早年曾在设拉子求学。14岁那年,萨迪成了孤儿,饱尝生活艰辛。青年时期,他在别人的资助下前往巴格达,进入当时著名的内扎米耶学府,刻苦钻研文学和伊斯兰教义,同时开始使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创作一系列抒情诗。由于实在无法忍受学校严格的宗教制度,萨迪中途辍学,离开了巴格达。

  其时,蒙古人大举入侵,加之地方王朝混战不休,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萨迪自此开始了三十多年的巡游生活。他一边做着各种苦役杂工,一边四处布道讲学,足迹遍及叙利亚、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印度、阿富汗斯坦和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今喀什)等地,并多次前去麦加朝觐。等到1257年返回故乡时,这位吟游诗人已经两鬓斑白。

  在隐居故里的这一段时期,设拉子一带被地方统治者以重金购买,侥幸未遭蒙古军的破坏,社会秩序相对比较稳定。体验过多年流离之苦的萨迪从此安顿下来,他亲身体验过各种人间悲苦,广泛接触过各阶层人物,胸中激荡着浓烈的创作激情,也积聚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接下去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萨迪醉心于文学创作,完成了代表作品《果园》与《蔷薇园》,并以颂诗、挽歌、抒情诗、短诗和鲁拜诗等不同形式撰写出大量优秀的抒情诗。1292年,这位命运多舛、创作颇丰的诗人在设拉子溘然离世。

  萨迪墓

  如今,这里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整个陵墓就是一座极具特色的漂亮花园。

  ◎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

  萨迪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留存下来的抒情诗大约有600多首。那些作品描述了花鸟、山水、美女与静夜,语言凝炼流畅,韵律抑扬有致,风格清新明丽,处处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尤其是那两部代表作《果园》和《蔷薇园》,前者是由200个故事组成的叙事诗集,后者有诗有文,风格独特。二者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译成几十种外国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越来越多的读者至今仍然能从《果园》里品尝到甘美的“果汁”,从《蔷薇园》里闻到芬芳的“花香”。

  凭借一系列优美的抒情诗作品,萨迪成功开创了伊朗古典诗歌的新局面,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抒情诗泰斗哈菲兹的先行者。他的另一些散文作品比如《论文五篇》《帝王的规劝》《论理智与爱情》等,亦是伊朗古典文学史上的传世佳作。这位在伊朗文学史上取得极高成就的文学大师,被人们誉为“波斯(伊朗)古典文坛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他也是支撑伊朗文学大厦的四根支柱之一。

  修行诗人毛拉维

  所有的修行均由心底生发,但并非所有的修行者都能写出精美的诗句。诗人偏偏享有这般殊荣,他们目光透彻、心灵敏锐,更善于调用文字,当那些满含着智慧之光的诗句在笔尖汩汩流出,诗人们可能是当世最浪漫的修行者——伊朗历史上著名的毛拉维便是这样一位善用文字修行的伟大诗人。

  鲁米像

  这位伟大的诗人兼哲学家写下了许多美妙的抒情诗和动人的寓言哲理诗,为世界文学留下了许多珍贵瑰宝。

  ◎从鲁米到毛拉维

  毛拉维原名贾拉尔·丁·鲁米,“鲁米”是阿拉伯人对东罗马地区的称呼,“毛拉维”是后来的追随者们为其加上的尊称,意思是“大师”“长老”或“我们的主人啊”。

  鲁米墓中摆放的《玛斯纳维》

  在父亲的影响下,鲁米自小接受传统的伊斯兰教育。1219年,西征的蒙古大军入侵巴尔赫,父亲举家西迁,13岁的鲁米一路相随,在麦加、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地求学,掌握了波斯语、阿拉伯语及各类文学知识。

  鲁米命运的转机发生在40岁那年。据说他当时正在课堂上讲授苏菲学理,突然有个蓬头垢面的家伙闯进来,一把抱起鲁米叫道:“我来了,那么你呢?”刹那间,鲁米感觉体内似有电流通过,他忍不住抱着柱子翩然起舞。那个闯入者名叫舍姆斯丁,两人自此结下一段深厚的友谊,鲁米还特意将自己在此期间写下的诗歌命名为《舍姆斯集》。一两年后,舍姆斯丁离去,普通金匠扎库布与另一位霍萨姆丁又相继成为他的莫逆之交,不断为其灌注着灵性之泉。三位好友对鲁米的思想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曾做出一个比较精当的比较:“舍姆斯丁是太阳,扎库布是月亮,霍萨姆丁是星星,他们都能指引路人。”

  ◎“知识的海洋”

  当鲁米成为众人追随的“毛拉维”,他在宗教和文学方面已取得了很深的造诣。这位大师提倡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净化心灵、返璞归真,在许多诗歌作品里都体现出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1260年,鲁米开始创作鸿篇巨制《玛斯纳维》,十二年后巨著终于完成。这是一部双行哲理训谕长诗,分为六卷共有25700多组对句,内容异常丰富,包含着鲁米对生命的所有体悟和对苏菲修行的所有理解,被誉为“知识的海洋”。

  1273年,鲁米病逝。这位伟大的诗人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在伊朗文学史上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相比肩。经过一生的文字修行,他还给后世留下了一句名言:“共同语言体现共同心声,同心同德胜过相同语言。”

  抒情诗人哈菲兹

  若问谁开创了伊朗古典抒情诗之先河?必然是萨迪;若问谁是伊朗古典抒情诗之泰斗?那必然是哈菲兹。哈菲兹一生创作了五百多首精美的抒情诗,是14世纪伊朗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享有“诗人中的神舌”“设拉子夜莺”之誉。

  ◎悲苦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