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章古韵风情(1 / 2)





  第三章

  古韵风情

  谁能挡住时光的掠夺?即使是波斯波利斯这般恢宏壮丽的宫殿都被侵蚀得体无完肤。再过千年万年,也许它终将化为尘土,消融于世,更不用说古列斯坦皇宫、伊玛目广场、莫克清真寺等一些古老的建筑了。可当站在它们面前,为什么心底依然会涌起巨大的震撼?若你能看懂情人眼里的风情,就会明白答案是什么。她在与不在,爱情的记忆不去不灭;它在与不在,历史的韵味不消不散。

  古列斯坦皇宫

  玫瑰宫的前世今生

  玫瑰花开娇艳欲滴,让人顿生爱慕之心。想一想,如果一座建筑或城市能被冠以玫瑰之名,那么它该有多么璀璨美丽?世界上有四大以玫瑰命名的旅游胜地,位于西方的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玫瑰宫和德国巴伐利亚科堡的玫瑰宫,位于东方的是约旦的玫瑰城佩特拉和伊朗德黑兰的玫瑰宫古列斯坦。前三者风采翩然各有千秋,但唯有古列斯坦皇宫,让这个问题有了一个确定的答案。

  古列斯坦皇宫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巴列维王朝最后两位国王的加冕典礼都曾在这里举行。宫殿内外墙上到处都是马赛克拼贴磁砖和彩色细密画,十分华美,置身其中,恍若梦境。

  ◎历史的见证者

  几乎每个国家都建有一座彰显皇权地位的宏伟建筑,就像中国的故宫、美国的白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伊朗也不例外,这个国家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当属古列斯坦皇宫。古列斯坦皇宫是伊朗最辉煌的王宫之一,它的英文名为“golestan”,“gole”是花的意思,“stan”是地方的意思,合起来意指“有花的地方”。又因为皇宫的入口处恰好设在一座玫瑰园的后面,故而人们将其称作玫瑰宫。

  古列斯坦皇宫位于德黑兰市中心霍梅尼广场以南,占地面积5.5公顷。它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历史遗迹,也是一个庞大的皇室官邸建筑群,拥有17处宫殿、博物馆和其他建筑。

  倘若追根溯源,人们会发现皇宫早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就已稍具规模。当时,伊斯法罕虽为首都,塔赫马斯布一世还是在远离首都的德黑兰开始建造这座王室官邸。后来,克利姆·汉赞德国王又对其进行了重建。

  到了恺加王朝初期,首都从伊斯法罕迁至德黑兰,这座古老的官邸被拓建为一座皇家宫殿,专门用于国王起居与处理政务。恺加王朝第四代君王纳赛尔·丁某次受邀游览欧洲各国,对欧洲华丽的建筑风格大为欣赏,回国后立刻下令将其扩建成为一座融汇西欧风格与波斯传统风格的恢宏皇宫。目前宫殿的主体部分大多建于那个时期,即1865年~1867年。

  等到进入巴列维王朝,古列斯坦皇宫已成为王室加冕及接见外宾的地方,这里举行过的最隆重的仪式就是礼萨·汗和礼萨·巴列维父子君王的加冕典礼。短短半个世纪过去,巴列维王朝走向终结,古列斯坦皇宫的局部也遭到了不小的破坏。

  当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伊朗文化遗产保护局花费了几年时间对这座古老的宫殿进行了全面修缮,改建成一处面向公众开放的历史博物馆。该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伊朗的历史文化古迹,包括8万多件珍贵物品、50万份历史资料和5万多张恺加王朝时期的图片。

  从前世到今生,从皇家宫殿到历史博物馆,古列斯坦皇宫默默见证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

  皇宫的风塔

  起着隔绝热风,吸收凉风的作用。

  ◎凝固的波斯花园

  经历过几百年的沧桑风雨,古列斯坦皇宫从未与花远离。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座皇宫在任何一个微小的角落都可以找到花之元素。

  太阳宫

  太阳宫是古列斯坦皇宫中最令人惊奇的部分,修建这座高层建筑的想法来自于沙阿想要居高临下地欣赏德黑兰城市全景。1865年,这座建筑开始动工建造,两年后完工。它拥有两个相同的塔楼、复杂的磁砖拼贴装饰,以及装饰华丽的窗户。

  中心庭院里绿树葱茏、草木如茵,星点花朵绽放其中,池水与喷泉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美丽的中心花园。它的外墙采用了大量的彩釉瓷砖,以金黄和蓝色为主色调,彩釉瓷砖上绘有波斯特有的花纹图案。伊斯兰建筑中常见的圆润拱形、尖顶拱形比比皆是,使整个建筑更具有立体感和透视感。宫殿的内部则采用传统玻璃片镶嵌工艺,形成一种银光闪闪、晶莹剔透的装饰效果,显得富丽堂皇又令人叹为观止。

  王宫一角

  古列斯坦皇宫建筑风格独特,堪称伊朗建筑的精华。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由17个部分组成,包括宫殿、博物馆和展厅。这些复杂的建筑是陆续在大概200年间建成的,不同的宫殿有不同的用途,比如有的是用于举行加冕典礼和其他一些重要庆典活动。

  能被视为伊朗建筑中的经典作品,古列斯坦皇宫里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便是镜厅。镜厅是整个皇宫的精华所在。它的圆形顶部、四周墙壁及卧室墙壁全用一块块镜子和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当天窗射入阳光,当灯光辉映四壁,整个宫殿流光溢彩、富丽堂皇,每一个狭小的墙角里都会闪耀星点光芒。这座大厅里陈设着各类古董真品,其中包括不少中国明清时期的瓷器。大厅的外墙也毫不逊色,各色马赛克拼成一幅幅拱穹形壁画,画中有身着宫廷服饰的卫兵,有吹号打鼓的乐队,有山水风光的美景,还有骁勇斗狠的雄狮飞龙,满墙色彩斑斓、趣味盎然。

  阿布亚兹宫

  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送了很多珍贵的礼物给国王纳寒尔·丁·沙,这些礼物多得足够装满一座城堡,于是这位恺加王朝的君主决定在古列斯坦皇宫中建造一座专门的建筑来展览这些珍品。据说国王亲自动手设计了阿布亚兹宫,宫殿最终在1883年建成。如今,这里成了伊朗最有趣的博物馆之一。

  仅凭这个璀璨耀眼的镜厅,许多去过的观众都说,伊朗国内再无任何一座建筑能与古列斯坦皇宫相比。唯一能与之媲美的恐怕只有法国凡尔赛宫里的镜厅。

  再看古列斯坦皇宫里的其他几座宫殿。色拉姆殿一度是迎宾殿,国王喜欢在此举行各种迎宾仪式。该殿悬挂着一盏巨大的吊灯,墙壁上有各种用石膏塑造的美丽花草,它们是著名雕塑家阿赛杜拉·加兹温尼的作品。殿里陈设着不少他国赠送给恺加国王的昂贵礼物。

  色拉姆殿旁边辟有另一座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陈列着恺加王朝时期的各种艺术精品,西边陈列着同时期的一些名画与书法。

  沙姆斯阿穆尔殿是这座皇宫中最宏伟的建筑,该建筑分为五层,第一层大厅专门用来展出伊朗的历代名画与书法。另一座大理石殿面积也不小,此处是皇室举行节日庆典的地方。

  大理石宝座大殿

  这是一座开放式的大殿,建于19世纪初,是举行加冕仪式的地方。大殿墙壁上装满了镜子,中间是由65块黄色条纹大理石修建的宝座。

  萨拉姆宫大门喷水池

  和伊朗大多数宫殿建筑一样,古列斯坦皇宫里也有长长的水池,流动的水给宫殿增添了灵动之感。

  从中心花园到内部宫殿,从耀眼镜厅到彩色壁画,古列斯坦皇宫确实不愧为伊朗古典建筑中的精品杰作。它如一座凝固的波斯花园,处处呈现着花与色彩之美,并为这座玫瑰宫赢得了无数赞誉。

  伊玛目广场

  世界之半

  伊玛目广场位于伊斯法罕市中心,本来称作皇家广场或国王广场。16世纪末期,法国诗人莱纳来到此地,被它的恢宏景观所震撼,诗意地以为世界一半的美景都集中在这里!因此,伊玛目广场多了个名字——“世界之半”。

  ◎从皇家广场到旅游景观

  伊玛目广场

  蓝天下,站在广场上四望,巍峨的王宫,壮美的清真寺,一种厚重的古典美扑面而来。遥想当年,伊斯法罕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作为伊斯法罕中心的伊玛目广场在那时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来来往往,非常热闹。

  在阿拉伯语里,“伊玛目”的意思是领袖、师表、表率、楷模等。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世界之半广场再度更名为伊玛目广场。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伊玛目广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597年,当年,萨法维帝国皇帝阿巴斯一世决定将首都由加兹温省迁至位于伊朗腹地的伊斯法罕。伊斯法罕在那时已是一座大型都市,阿巴斯为了昭示辉煌功绩,将它建成为一座富丽堂皇、精致典雅的皇家名城。既然是皇权象征,必要有皇家建筑,于是,专门用于检阅军队、招待外宾、观看马球的这座宏大广场应运而生。

  几百年过去,当年的皇家广场现已成为伊斯法罕的著名旅游景点。这座露天广场长510米、宽165米,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莫斯科红场,名列世界最大的广场之一。与大多数著名广场不同的是,伊玛目广场基本由绿地与花圃组成,中央立有一组巨大的喷水池,呈现出一种明媚清新的现代美,它的周围又有不少著名的历史景点,为广场增添了厚重的古典美。当别致的仿古马车轻轻驶过,一阵叮叮当当的铃声由近及远,广场的现代美与古典美便在铃声中婉转呈现出来。

  ◎历史名建环绕四方

  伊玛目广场周边的主要建筑有伊玛目清真寺、阿里加普宫、卢特夫拉长老清真寺、皇家大巴扎等。

  位于广场北面的伊玛目清真寺名扬天下,它由阿巴斯大帝命令工匠们花去27年时间建成,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整个建筑以深蓝色为基调,与明媚蓝天相得益彰,属于伊朗清真寺建筑中的经典作品。

  广场东面是卢特夫拉长老清真寺。当伊斯法罕被确立为新的皇城之后,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蜂拥而至,其中一位卢特夫拉长老深受皇帝青睐,这座以他命名的清真寺遂拔地而起,专供长老平时讲学和礼拜。它的规模略虽然逊于伊玛目清真寺,但其豪华外表与精美内廷丝毫不输于对方。伊玛目清真寺一般用于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卢特夫拉长老清真寺则被皇室用于日常的宗教活动。

  为了朝向圣城麦加,这两座清真寺都没有按照既定的广场轴线来定向,而是使其与广场偏转形成了45°角。

  广场西面是意为“壮丽之门”的阿里加普宫。这座六层建筑是萨法维国王当年用来招待外国使节的宫殿,第三层辟有检阅台,是阿巴斯大帝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比赛的地方,第六层是国王与后妃们居住的寝宫,里面还辟有一座音乐室。

  广场南面是名闻遐迩的皇家大巴扎,它在17世纪曾是中东最大的商业中心,现在依然是一座庞大的集市。几百间商铺里陈列着锤盘、细密画、首饰、陶器、木器等传统工艺品,琳琅满目、不一而足。

  一道呈现典型伊斯兰风格的室内廊联通了东南西北四方建筑,回廊长约两千米,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大门与广场相通。沿廊而行,举目四望,人们自然会对伊斯兰建筑留下深刻的印象。

  伊玛目清真寺

  世上最精美的建筑

  1 612~1638年,正值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一座伟大的建筑于伊斯法罕宣告落成。在波斯语里,这座建筑被称作“马斯吉迪·贾米尔·阿巴斯”,意即阿巴斯大清真寺。几百年过去,阿巴斯大清真寺更名为伊玛目清真寺,它先被视为伊朗在建筑、木雕刻和釉砖工程方面的经典范例,后又入选世上最伟大的建筑之列,同时被誉为“世上最精美的建筑”。

  伊玛目清真寺

  它被看作波斯建筑的杰作和伊朗伊斯兰时代建筑的典范,整体建筑以深蓝色为主色调,以三个跨度极大的浑圆穹顶为主体结构,第一道大门是典型的伊朗式壁龛结构,大门两侧是高耸的宣礼塔。

  蜂窝状门廊拱顶

  清真寺第一道大门上的蜂窝状门廊拱顶,高大壮观,上面镶嵌着彩釉磁砖,精美繁复到无以复加,整片整片的蓝色仿佛有让人心静的力量。

  ◎恢宏的寺院正门

  就像卢特夫拉长老需要一处专有之地来讲经布道,阿巴斯大帝也需要一座辉煌的建筑来展示他的丰功伟绩。若说由他下令兴建的伊玛目广场是象征皇权的一顶美丽皇冠,那么伊玛目清真寺便是这顶皇冠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伊玛目清真寺一经建成,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穆斯林。20世纪以后,它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终于成为今日模样。这座建筑布局合理、细节精美,是一座典型的宗教性建筑,占地面积约有17000平方米,在伊斯法罕属于最大的双层拱顶清真寺。

  按照伊斯兰教规,所有清真寺的礼拜主殿必须朝向圣城麦加,而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又规定一切建筑的大门必须正对广场。为了顺应二者,伊玛目清真寺在修建时稍作调整,使正门与中心大殿形成45°角,恰到好处地协调了寺院方向与广场走向的关系。

  第一道大门的背面

  大门正面面向伊玛目广场,大门背面的角度已经与第二道大门相同,灵活的设计令世人称奇。

  由于这个原因,伊玛目清真寺的大门面向北方。其实,这座恢宏的正门本身就是一座建筑物,它与其说是清真寺的一部分,不如说是伊玛目广场的一个特殊单元。正门遍体披银,外形为一座巨大的壁龛,高达30米,位于侧翼的迈纳勒(宣礼塔)高达42米,圣殿旁边的迈纳勒更高达48米。大门上方的一面釉砖上铭刻着美丽的波斯文,表明作者是阿里·里扎·阿巴斯,并留有正门的完工日期1616年,下方还有另一面铭文,写着建造者的姓名阿里·阿克巴尔·伊斯法罕尼,工程监督者是穆希布·阿里·贝伊格阿劳。

  清真寺内部

  在建筑、木雕刻和釉砖工程上,伊玛目清真寺堪称一个精美宏伟的典范。

  ◎精美的建筑单元

  伊玛目清真寺的大门巍峨矗立、气势恢宏,在整体格局中构成一个邀请迎接的单元,引导来客进入清真寺。通过大门,人们进入一座看似普通的前厅,前厅呈八角形,没有特指方向。前厅里建有四个“伊旺”。

  满饰彩绘砖的穹顶

  这是清真寺的主穹顶,也是最高的穹顶,内高38米,外部总高54米,惊人的高度让穹顶下的祈祷大厅有了无比恢宏的气势。

  西边的伊旺辟有宽阔的前廊,廊顶建有一座迈纳勒,亦叫“古尔达斯泰”。南边的伊旺面积最大,通向巨大的礼拜大殿,大殿上方有两个互相叠盖的碗状形半圆穹顶,内圆顶高38米,外圆顶高54米,空出来的10多米是专门为了回音效果而设计的。它能使演讲者在“米哈拉布”演讲时,不管听众位于清真寺的任何地方,都能听见对方清晰的声音。

  大殿的外层装饰富丽堂皇,绝大部分表面铺有珐琅质的砖,那重重叠叠的深蓝底色上,又饰有用蓝色、金色和白色镶成的美丽花卉,在蓝天与阳光的映射下反射出缤纷色彩。

  大殿的中心部位,即对着圆顶的地面上有几块黑砖,名叫回音石。人若站在回音石上用力拍手或跺脚,能听到七次洪亮的回音,离回音石越远,回音就越弱。若是站在回音石上说话,声音也可以变大并传到很远的地方。这个事实证明,伊朗的建筑师们早在四个世纪以前便能完美解决建筑物里的音响效果,而且那些声音效果与现今建筑物中的音响设备相比,并没有丝毫逊色。

  在正门附近、礼拜大殿两侧的回廊,以及东部和西部的圆顶拱形建筑下,均可以见到用大块碧玉石或大理石雕琢成的水缸。以前每到炎热的夏季,水缸里会装满水或果汁,专供前来礼拜的群众洗礼或解渴。寺里另外摆有一块三角形的石制日晷,它本是用来纪念阿巴斯统治时期的一位著名科学家谢赫·巴哈伊,后来也用于计时。在清真寺的东西两侧还建有两座规模较大的伊斯兰经学院,它们的建筑风格与寺院本身已经融为一体。

  沐浴在阳光中的清真寺

  数百年来,光线一直就是这样穿过窗户,投射在清真寺里,让时光停滞。

  如果观者有心,亦会发现这座建筑处处体现着极简主义,每个单元建筑能给予人们最大的方便,整个场地也没有被台阶、栏杆或屏障阻挡,四周墙壁有的装饰美丽花卉,有的通向自然庭园。

  如此精妙周全的设计再加上旷日持久的建造,昔日纸页上的宏伟蓝图终于变成眼前一座无与伦比的华美建筑——伊玛目清真寺既是伊斯兰教的神圣殿堂,也是伊朗建筑史上的顶尖杰作。

  三十三孔桥

  夜幕下的璀璨水晶

  若说建筑是城市站立的姿态,那么凌空飞架的桥梁便是这万千姿态中的一丝优美线条。三十三孔桥在为伊斯法罕勾勒城市线条的同时,耍了个小小的花招——白天,它安然静卧于有水或无水的河道上,到了夜里,一旦桥灯亮起,它就变幻成一条璀璨的水晶,于夜幕下绽放点点华光。

  三十三孔桥

  三十三孔桥和哈鸠大桥有三个相同点:一,都建造于扎因德鲁河上;二,均建造于萨法维王朝时期;三,当地人的休闲场所。桥分上下两层,由三十三个半圆形桥洞构成。

  ◎最漂亮的古桥

  上天似乎特别钟爱伊斯法罕,在干燥缺水的伊朗高原上,特意于它身边安排了一条黛青色的山脉。年年冰消雪融时,山下自然汇流成一条长约360千米的扎因达鲁德河。河水自东向西穿城而过,滋润着万亩良田,也哺育着伊斯法罕的代代居民。

  风情万种的伊斯法罕就这样多了一条风情万种的母亲河。16世纪~18世纪,当伊斯法罕成为萨法维王朝的都城,河上相继建起了三座美丽的伊斯兰风情古桥,其中一座就是名闻遐迩的三十三孔桥。

  顾名思义,三十三孔桥有三十三个孔。

  它是一座双层结构的砖石古桥,长约298米,宽约13米,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有三十三个桥拱,当桃形的桥拱倒映水面,水面与桥拱本身形成三十三个浑然闭合的圆孔。上层的构造更有讲究:中间的桥面被侧面两排三米高的墙面所夹裹,墙面上每隔两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门,外侧还有约一米的空间供行人走动,桥的两侧各有一条这样的走廊,双向贯通直达两岸。

  在修建之初,这座古桥堪称一座多功能的河道建筑,同时兼具桥梁与大坝的作用。遇上旱季,下游河道渐渐干涸,古桥会在此处拦截河水,如果整条河床都很少能见到河水,它便会显得形单影只。等到雨季来临,河水充沛,古桥如被灌入了灵气,在水面铺下层层倒影,整座桥体都变得丰润灵动起来。尤其是一到夜晚,桥灯亮起,灯光映射入水,水面绽放出华光异彩,极像一条璀璨的水晶——因为这道美丽的夜景,有人把三十三孔桥称作是伊斯法罕最漂亮的古桥。

  作为伊斯法罕的著名景观,三十三孔桥不光是每个外地游客的必游之地,同时也是本地市民非常喜爱的一处休憩娱乐场所。夏天的夜晚,许多市民会到桥上散步,有亲密的情侣,有悠闲的老人,也有嬉闹的孩子。在人们眼里,这座美丽的古桥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亦是历史的见证者与怀旧者。四百多年以来,它与伊斯法罕同步发展,将一段厚重的历史慢慢浓缩在自己的身影里。

  ◎兴建者阿拉威尔迪·汗

  大凡城市古建总与某位历史名人有关,三十三孔桥也不例外,与它休戚相关的那位名人是萨法维王朝时期的阿拉威尔迪·汗。

  阿拉威尔迪·汗原本是格鲁吉亚的基督徒,在某次高加索战斗中被阿巴斯一世的军队俘获,沦为波斯宫廷奴隶。后来他改信伊斯兰教,进入波斯一个古拉姆军事机构里服役。

  1589年,阿巴斯一世计划秘密除掉执掌重权的大臣奥斯塔古,阿拉威尔迪·汗参与了此次暗杀行动,获得阿巴斯一世的信任。从此,军中仕途在他面前顺利展开。到了1595年~1596年,这位曾经的战争俘虏已跃升为萨菲王廷里最重要的五名大臣之一。过后不久,阿巴斯一世又委任他为法尔斯总督、科吉卢耶总督。接下来的几年里,阿拉威尔迪·汗带领波斯军队东征西讨,屡屡获胜,接连夺回赫拉特、巴林等地。

  桥身上的伊斯兰风格拱门

  夜色为三十三孔桥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息,大桥美丽的夜景总能吸引人们来这里闲逛。

  三十三孔的妹

  扎因达鲁德河道上还有一座桥也值得一提,它就是三十三孔桥的姊妹桥哈鸠大桥。哈鸠大桥长132米、宽12米,共有23个桥孔,与前者不同的是,哈鸠大桥的桥墩下筑有一道低矮的平坝,专门用于调节河水的流量。雨季水大时,河水可以越过平坝顺利通过桥洞,旱季缺水时,平坝可以用来拦截水流,起到蓄水的作用。这座古桥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在中央建有一座阁楼式的空间,据说是以前专供宫廷王室人员中途休息的地方。

  行色匆匆的行人

  1599年~1602年,阿拉威尔迪·汗攀上权力的巅峰。此时,萨法维王朝也进入一个空前强大的时期,战事相对减少,周边较为安宁。于是,阿拉威尔迪·汗将精力转向国内建设,在他的授意下,一批公共设施开始动工修建,其中即包括伊斯法罕的三十三孔桥。

  四百多年转瞬即逝,昔日的波斯名将早已化为尘土,但他留下的历史古建却犹然在目。这座三十三孔桥现在已成为萨菲桥梁设计中的著名代表作品,那坚实的桥体上至今仍然清晰地刻着他的名字。

  莫克清真寺

  与梦境的最美邂逅

  世上有些建筑必定属于爱情,比如泰姬陵、新天鹅堡、拉合尔古堡;世上还有些建筑虽与爱情无关,却注定会让人一见倾心,比如莫克清真寺。来到莫克清真寺,不需有梦已深陷梦中,不需着色已色彩斑斓。任谁与它相逢,都能制造一场与梦境的最美邂逅。

  光与色彩的游戏

  没有人能不被这光影的魔术吸引,每一束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折射到地面上的光影都吸引人去捕捉,去细细品味。

  ◎精美的外墙

  伊朗南部有座古老的城市名叫设拉子,它是《一千零一夜》里描绘的传奇都城。不知道是不是神话故事赐予了巨大的魔力,设拉子拥有全伊朗艳羡的荣光:它的附近遗有波斯波利斯、帕萨尔加德之古迹,它是吟游诗人萨迪眷恋的故乡,是浪漫诗人哈菲兹的定居地,拥有“夜莺与玫瑰”之灵魂。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梦境缔造者——莫克清真寺的归属地。

  莫克清真寺在1876年~1888年由恺加王朝时期的贵族修建,清真寺的外墙采用大量精美的彩釉进行了装饰,其中最为出挑的便是粉红色,故而又名粉红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的外墙花纹繁复,相当精美,其艳丽程度完全不亚于德黑兰几座皇宫的外墙。

  莫克清真寺经过了一百多年,目前依然完好如初。有人说,那是因为建造时在砖块层及蜂窝里夹有不少小木块,能起到较好的避震作用。

  ◎色彩与光影的梦境

  莫克清真寺位于一条并不宽阔的街巷,有一扇并不壮丽的外门,很容易让人忽略。一旦迈入那扇镶着精美铜质花纹的古老木门,一场瑰丽的梦境就会在眼前徐徐展开。

  寺院的一侧为冬宫,另一侧为夏宫,参观者可能更偏爱冬宫,踏入冬宫便意味着心的沦陷。冬宫的大厅宽10多米,深度超过50米,十多根斜蛇纹柱子当中撑起,每根柱子上以及弧形拱顶都镶嵌着复杂精美的彩釉瓷砖,瓷砖上的图案繁杂又华丽,气势非凡。

  拱门上的天花板

  拱形走廊和马赛克圆顶

  除了光线和色彩,清真寺复杂的彩釉磁砖同样精美,表面施有美观艳丽釉色和图案的彩釉磁砖布满了清真寺。

  这里的阳光是最棒的色彩大师,明亮的光线透过彩色玻璃投射进来,洒在同样缤纷色彩且图案各异的地毯上,形成完美的色彩和线条光影的组合。随便换个角度,看到的美景都截然不同,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某个巨大的万花筒里,影随身动、身随光转,万千色彩便于闪转之间洒遍周身上下每一寸角落。

  那一瞬间的惊艳恍若隔世又迷离如梦,完全令人措手不及。就好像眼前有一位神秘的波斯美女,当黑色面纱倏地滑落,骤然露出一双动人的眼眸、一脸精致的妆容。未及细看,波斯美女又换了角度,将婀娜身形与完美侧颜亭亭展现……参观者不消说是男子,即便是一位女子,恐怕也会惊得无所适从。

  精美炫目的光影不停拂过室内每个角落,只要置身其中,谁都会身披彩衣沾染浪漫,在光影变幻中感受一场不敢相信却又近在咫尺的迷离美梦。

  也许从建造的那一刻起,聪明的匠人便为莫克清真寺里赋予了色彩的魔力。这色彩与光纠缠、与影生辉,令无数人一见倾心、一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