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章塔吉克斯坦(2 / 2)

  风景宜人的杜尚别

  杜尚别,塔吉克斯坦首都。这座城市建成于苏联成立后,坐落在吉萨尔盆地中,四周山脉弅起,城中绿树成荫,是一座风景宜人、物产丰饶的美丽小城。

  杜尚别总统府

  ◎从荒僻山村到一国首都

  20世纪之前,杜尚别一直是坐落在盆地中的小山村,人口稀少,交通阻塞。考古学家发现,早在公元前5世纪,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但几千年来,它始终是一个小而穷的乡村,唯一出名的是每周一的集市。每到星期一,周围的农牧民和小商贩都会拥入杜尚别,进行农牧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交换。塔吉克族语言中,“杜尚别”即“星期一”的意思。

  塔吉克斯坦国立大学

  1920年,布哈拉汗国的最后一任埃米尔(汗王)逃到杜尚别躲避布尔什维克的追捕。次年,红军占领了塔吉克斯坦,这位汗王被迫继续逃亡,最终死于非命。1922年,苏联红军进驻杜尚别。

  塔吉克斯坦加入苏联时期,苏联政府修建了盘山公路和铁路,开辟了杜尚别与外界相连的交通要道。1925年,苏联政府将其行政职能划归为城市,并建设了一系列基础设施。1929年,杜尚别铁路正式通车,这个城市被命名为斯大林纳巴德,成为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它又改名为杜尚别。

  成为首都后,数万人迁居到杜尚别,大量来自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的塔吉克人在此定居。很快,杜尚别成为远近闻名的棉花和丝绸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杜尚别的公路、铁路和航空已非常便利,农业、工业发展良好,诞生了一系列棉纺织、机械制造等企业,经济大幅增长。昔日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不过,杜尚别的城市建设一点也不摩登,除了几处政府办公地点和为数不多的十几层高楼外,城市内大都是几十年前的俄罗斯风格建筑,整座城市显得破旧不堪。但是,只要用心体会,就会发现杜尚别的城市魅力不在于城市风貌,而是它纯净悠然的自然气息。

  ◎纯净的无烟城

  杜尚别的支柱产业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在城市内部和周边郊区,几乎看不到林立的烟囱和浓密的黑烟,是一个远离了工业污染的城市。在这里,纯天然的景色不再是奢侈品,家家户户都可轻易享受到湛蓝天空、巍峨雪山、璀璨星空和清新空气等大自然的美丽馈赠。

  索莫尼广场入口处的高大拱门和伊斯梅尔·索莫尼的雕像

  在杜尚别,手中夹着一支烟吞云吐雾的现象很少见,香烟广告几乎绝迹,贩卖香烟的柜台多处于商店的隐蔽位置。不过,吸烟者不多并不代表塔吉克斯坦烟民数量的稀少。在这里,烟不是用来吸的,而是用来吃的。在烟民中流行的香烟是绿色粉末状的香烟末,烟民们将其含在口中缓解烟瘾。

  ◎玫瑰飘香的绿色家园

  杜尚别的城市绿化非常棒。大街小巷到处绿树成荫,很多树木都是上了年纪的古树,枝干粗壮,树荫如盖。杜尚别河从城市中央穿行而过,像一条银白色的绸带,为绿色小城添加了灵动之气。

  草坪上绿草葱郁繁花似锦,为城市装点出一份温软和妩媚。杜尚别市民对玫瑰花格外青睐,在这里,玫瑰不仅是爱情的象征,还是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佳品。在杜尚别,植满玫瑰的花街随处可见,花卉市场、大街小巷,到处都弥漫着玫瑰花的香气,使杜尚别成为闻名全国的玫瑰城。

  ◎索莫尼广场

  塔吉克斯坦的总统府和议会大厦都位于鲁达基林荫大道中央,在总统府旁边,是整个杜尚别市的中心——索莫尼广场。

  广场入口处,高大精美的拱门之前,矗立着伊斯梅尔·索莫尼的雕像。索莫尼为萨曼王朝国王,被尊为“塔吉克民族之父”。广场上花香宜人,喷泉喷涌,是游客和杜尚别本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地质博物馆

  塔吉克斯坦矿产丰富。1959年,塔吉克政府在杜尚别成立地质博物馆,展出近5000件矿石、宝石样品。这个博物馆前身是塔吉克地质矿产部的内部展览室,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收藏的矿产样品近2万件,大都是塔吉克本国所产的矿藏。

  展品分为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等不同类别,游客可以一目了然地观看到塔吉克斯坦的地质、矿产分布情况及矿产的不同起源。

  古城苦盏

  苦盏市地处费尔干纳盆地的谷口,依偎在锡尔河畔,是塔吉克斯坦第二大城市。苦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几千年来,它曾数易其主,留下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古迹和文化传承。和首都杜尚别相比,苦盏市在静谧宁和之外,更多出一份厚重的历史风韵。

  苦盏博物馆内景

  ◎古韵悠然的丝路重镇

  苦盏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东来西往的商旅们在这里歇脚、交易,带动了城市的繁荣兴盛。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苦盏市带来纷繁的战火。

  据传说,早在马其顿王国时期,苦盏就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波斯帝国版图横跨中亚大陆时,苦盏即它的北部边境区。之后,苦盏先后被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收入囊中。到了19世纪60年代,苦盏和塔吉克的大部分领土一起,成为沙皇俄国的殖民地。因地处费尔干纳盆地,和乌兹别克接壤,苦盏曾一度被划入乌兹别克的版图。1939年,为纪念苏联伟大领袖列宁,苦盏被更名为列宁纳巴德,直至苏联解体后才恢复本名。

  每一任统治者都在苦盏留下了不同的统治痕迹,也使苦盏的居民结构复杂多样,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俄罗斯人及其他民族杂居,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相互融合,发展成独特的苦盏文化。

  ◎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

  在苦盏,依然留存着古时厚重的城墙,及中世纪的古堡、清真寺等建筑。古建筑附近建有潘尚别广场,“潘尚别”在塔吉克语中意为“星期四”,广场面积不算大,整齐干净,到处都有绿树组成的林荫路。

  在广场旁边,矗立着一座轮廓简单却气势恢宏的卫国纪念碑,纪念在苏联卫国战争牺牲了青春与生命的塔吉克人民。广场附近,建于苏联时期的商贸市场依旧人潮涌动,熙熙攘攘,各种蔬果、手工艺品、进口商品应有尽有。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苦盏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库,名为卡拉库姆水库。水库内,湛蓝水波常年不息,四周群山耸立,植被丰茂。每到夏季,水库旁的沙滩上满是身穿泳衣的游人,俨然一派海滨风光。

  苦盏老城墙原址保存完好,现已成为苦盏市的历史博物馆。走近古色古香的古城墙内,欣赏各个时期的文物古迹,让游客加倍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厚重。

  和其他中亚城市一样,苦盏的雕塑多且精美。锡尔河畔,耸立着高大的国徽纪念碑,巨大的国徽傲立于群山之上,威严凝重。纪念碑附近有端庄严肃的诗人鲁达基雕像。走过锡尔河大桥,会看到伊斯梅尔·萨马尼的雕像矗立在山坡上,守卫着他脚下的国土。

  苦盏的建筑新古交替,在伊斯梅尔·萨马尼,会看到一座造型新颖的白色建筑,建筑上镶嵌着多块呈几何形状的蓝色玻璃,它就是苦盏的体育馆。在这里,苦盏人民经常会举行一些现代化的体育项目比赛。

  流经苦盏的锡尔河,在它的岸边耸立着高大的国徽纪念碑。

  艺术巨匠鲁达基

  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时期,亚洲文学已呈现出波斯文学、印度文学和中国文学三足鼎立的辉煌局面。波斯文学的诗歌成就格外耀眼,一篇篇传世佳作影响了中亚及西方文学。这一时期,欧斯塔德·阿布·阿卜达勒·加法尔·本·穆罕默德·鲁达基(简称鲁达基)成为波斯文学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被尊为“波斯诗歌之父”“塔吉克古典诗歌的奠基人”“塔吉克文学之父”。

  鲁达基雕像

  ◎霍拉桑风格奠基人

  中世纪的波斯诗歌,大都以“霍拉桑风格”为流行趋势。这种风格偏重于叙事少于抒情,语句简练朴实,不再大量使用阿拉伯词汇。鲁达基在沿用了霍拉桑风格的基础上,以其绚丽的文风、华丽的辞藻,为诗歌渲染上浓重的抒情色彩,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加朗朗上口,扣人心弦。

  鲁达基少时聪颖过人,8岁就已熟读《古兰经》并开始创作诗歌,终其一生,留下的诗歌超过130万行。他的抒情诗主题广泛,赞颂祖国,歌颂爱情,有着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后世评价他的诗歌“流畅如泉,诗境如画,饱含哲理,隽永深邃”,对抒情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品魅力

  鲁达基自幼生长于民间,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热爱之情,对普通百姓的疾苦也多有体会。在他的诗歌中,总是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

  比如他的《草原》《奔马》《冰雹》等代表作品,将一望无际的草原风景、万马奔腾的雄壮力量及自然界冰雹灾难的肆虐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身临其境,受到深深的震撼。

  为纪念波斯伟大诗人鲁达基建造的雕像和公园

  诗歌中,鲁达基巧妙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例如比喻、拟人、象征、典故等,借以表达诗歌的主题和艺术魅力。《我和达官贵人》有一段“虽然我的诗歌像夜莺巧啭般的美好——但是约瑟不正是因为俊美才被投入监狱”的描写,借用了《圣经》中约瑟遭到兄弟嫉恨陷害的典故。

  广泛运用神话故事是鲁达基诗歌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词句加上神秘久远的神话传说,更增添了诗歌的缥缈空灵。《酒颂》中,鲁达基将古代波斯传说中的英雄阿斯凡迪亚尔作战的情形写入诗歌之中,还通过“他给予人们的恩惠,如浩荡的江河,以致使得洪水的故事不再引人入胜”的词句,映射出挪亚方舟的古老传说。《娇姿》中,“你那似水仙的眸子使巴比伦的魔法相形见绌”的描写,借用了神话中被倒吊在巴比伦井中的魔法天神哈鲁特的故事。

  可惜的是,由于战乱,鲁达基残存于世的诗歌不足2000行,著名的叙事长诗《卡里来和笛木乃》仅余下只字片言。但从残留的诗句中,仍可感受到鲁达基诗歌音律严谨、语句优美的艺术特色。如今,鲁达基的诗歌已被译为多国语言传承于世,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渊博学者伊本·西那

  伊本·西那,塔吉克人,欧洲人称其为阿维森纳,是中世纪时期阿拉伯著名的哲学家、医学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10岁时就将《古兰经》倒背如流,拜名师学习哲学、医学和科学著作,年仅18岁就已成为当世名医,曾任宫廷御医。伊本·西那的知识极其渊博,除医术外,他在其他领域的成就亦是卓尔不凡,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藏于耶鲁医学历史博物馆的伊本·西那医学著作手稿的一页

  ◎哲学成就

  伊本·西那在哲学方面博采众家之长,秉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又在其中多有创新,自成一家。

  伊本·西那清晰地认定了本质论和存在论。他认为,事物等于存在,存在又分为必然存在、可能存在和不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在人们心灵中,事物的本质与存在相互独立,而在外部世界中,事物的本质与存在是同一的。这里面体现了唯心论和唯物论的思想,从心灵方面来说,人们可以去想象事物的本质,而不用管这种事物是否存在。在外部世界中,一种事物必然是存在的,才会有它特有的本质。

  哲学和宗教的矛盾向来是哲学界争论的对象。伊本·西那致力于调和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提出流溢说,将伊斯兰教信仰的真主安拉置于“第一存在”的地位,安拉创造出“原初理性”,再通过这种“原初理性”流溢出世间万物。他主张“双重真理论”,即宗教信条和哲学可以互不相悖,各自独立存在。

  银质装饰瓶上的伊本·西那肖像

  伊本·西那对灵魂问题多有研究,可称得上是研究灵魂问题最多也最为深入的伊斯兰哲学家。渊博的学识为他研究灵魂开辟了独特的视野,他不仅从哲学形而上学的层面上进一步研究灵魂,还从医学角度对灵魂提出了具备一定科学性的阐述。他认为,人一出生就同时具备了肉体和灵魂,正是由于灵魂的存在,人才能从事思考、想象、判断等理性活动,做出反自然现象的行为(如负重行走,爬山等)。人死后肉体消亡而灵魂不灭。

  ◎医学成就

  伊本·西那将一生的医学成就和心得著成《医典》一书,综合了希波克拉底、盖仑、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医学论著,融合了中国、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成果,系统性地将疾病分类,并论述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形成古代西方最全面的医药学百科全书。

  《医典》中,伊本·西那将“四行体液说”贯穿始终。他认为,四元素中所具备的寒、热、燥、湿四种原始属性和人类体内的体液相结合,组成不同形式的生成和破坏过程(即如今所说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医典》中强调了体液的重要性,认为体液和不同元素搭配结合,会形成不同的生理特点和疾病。

  伊本·西那主张,疾病可以用养生的方法提前预防,治疗疾病时可以采用药物和手术同时进行的方式。他提出的“病原体”物质的观点,已与现代医学理论极为相似。他的宏观整体医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十分近似。至于他在《医典》中总结的近50种脉象,其中大多数和中国近代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的《脉经》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