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章风土人情(1 / 2)





  第五章

  风土人情

  南国风光,热情包容,这是菲律宾给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这里的人们为自己创建了许多节日,平均每天都在过节;他们走向世界去服务家庭,以专业素养而著称,这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对外来文化兼容吸收,有了本土和西方结合的服饰、音乐、舞蹈;对艺术创作不拘一格,将老旧的吉普改造成炫酷的吉普尼,这是他们的包容。这些结合与重叠,构成了菲律宾特有的风土人情——既有西方的奔放个性,又有东方的含蓄和人情味。

  菲律宾神话与传说

  没有一种神话传说是与国家的发展与文明的进程割裂开的。神话与传说,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认识自然,反映历史的一种手段。菲律宾也不例外。

  菲律宾巴塔拉神

  ◎未统一时代的传说形态

  菲律宾的神话、传说几乎是靠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一方面是因为古老的文字大多记载在树皮、芭蕉叶等载体上,在潮湿又常年被暴晒的气候条件下,很难得到完整的保存;另一方面,当西班牙殖民者来到菲律宾后,大量的殖民者涌入这里,他们把那些记载着菲律宾古老文明和信仰的文字统统销毁,说那是“魔鬼的著作”。

  和所有国家的一样,菲律宾的民间神话传说也同样具有“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口耳相传的历史性”“反映先民生活状态”的特点。特别是在历史性上,菲律宾民间神话传说体现得尤为显著。

  菲律宾在历史上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未统一;第二种状态是殖民统治;第三种状态是独立发展。不同的状态,分属于不同的阶段,产生的神话传说也自然带着那个阶段的历史烙印。

  比如在14世纪之前,菲律宾没有国家形态,只是以部落形式存在。一个部落大概有30~100个家庭,人口在100~500之间。小部落可能只有二三十人,大部落则有两三千人。部落和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也扩展地盘。到了15世纪,伊斯兰政权在菲律宾南部成立,与此同时,部落依旧存在于菲律宾的北部。于是多种王权互相建立姻亲或讨伐,在神话故事中便有许多国王和国王之间的故事,他们可能不是一个国家的王,有可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比如在关于马比纳泉的传说中,就描述了两个邻近的王国(部落)之间的战争。当然,也有体现伊斯兰政权的传说,常见真主安拉赐福于勤劳善良的人们。

  ◎殖民时代,西方文化猛烈袭来

  在被殖民者统治的阶段,菲律宾神话传说中多了许多天主教的影子——出现了教堂,就像在伊戈洛诺族歌颂他们的民族英雄拉姆昂的传说中,拉姆昂在教堂里与心上人结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在成为殖民地之前,菲律宾最主要的信仰是伊斯兰教,而西方文化生硬地闯入后,仅仅过了50年,菲律宾成为亚洲唯一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他们在传说中还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要在坟墓上立十字架。

  不难看出,菲律宾的神话传说就是历史的影子,是时代的另一种书写。其实神话传说基于每个国家,都是如此。

  巴塔拉神

  在遥远的16世纪,菲律宾人将巴塔拉神视为基督教的上帝,特别是在古老的菲律宾他加禄族的记录中,巴塔拉神是创世之神,权力在宇宙中至高无上。根据后人学者的研究,发现巴塔拉(bathala)一词源于梵语,他们由此怀疑,巴塔拉神就是他加禄族信奉的造物主。所以现在一般认为,巴塔拉是他加禄族的上帝。

  菲律宾的礼仪与习俗

  在2015年的菲律宾apce会议上,习近平、奥巴马等与会首脑都统一穿着菲律宾的传统服饰,这是菲律宾特有的贵宾礼仪。他们平时很少穿传统服饰,那就像是宴会礼服,只出现在隆重的社交场合。他们将传统服饰送给宾客,代表对宾客至高无上的敬意和欢迎。除此之外,菲律宾还有一些特殊的礼仪与习俗,了解它们,就等于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

  ◎基本礼仪

  身着“巴隆”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见面礼仪

  在一些国际重要的社交场合,菲律宾人以握手为礼。但在国内,握手礼有多种。少数人保留了部落的握手习俗,即握手后转身,向面朝的方向走几步,表示没有带武器;见到长辈时,在握手的同时要轻吻长辈的手背;年轻的姑娘见到长辈时,除了吻手背,还要亲吻长辈脸颊;在同辈人之间,特别是朋友之间,就可以随意;如果是伊斯兰教徒见面,要双手紧握,代表如兄弟一般的感情。

  服饰礼仪

  对于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的菲律宾青年来说,欧美化的服装更被他们所喜爱。所以在日常街头,或者校园里,见到的大多是牛仔裤、t恤。当然,也有很多人依旧喜欢穿着菲律宾本土的服装,男士穿着“康岗”——一种无领的短袖上衣,下身配一条名叫“巴哈”的围布,紧紧裹在腰腹,就像一条裙子,里面是一条长裤。女人常穿着一种叫“巴罗”的宽袖上衣,搭配一条“巴塔迪昂”的棉布长裙,从腰部紧裹,垂至脚部。

  如果要出席重要场合,男士一般会穿着菲律宾传统服饰“巴隆”。它类似衬衫,以白色为主,胸前有两条针织的白色花纹。菲律宾apce会议中,政府就给所有与会的国家领导人一件巴隆,代表最隆重的欢迎。女士在重要场合会穿着类似印度纱丽的服饰,在肩头垂下一条宽布,叫作“马隆”。

  就餐礼仪

  菲律宾的农村居民和伊斯兰教徒都用右手抓饭,进食前一定要洗手,一般生活在城市的人习惯用刀叉。想邀请菲律宾人吃饭,一定要多次邀请,他们前两次都会拒绝,以示客气。

  ◎习俗规矩

  姓名顺序

  菲律宾85%的人是天主教徒,4.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取名方面,排在首位的一定是教名,然后是母姓,最后是父姓。

  内库利特族的文身

  菲律宾的内库利特族人喜欢文身,大概从12岁开始,在双臂、胸前、背部文身,年龄越大,文身越多。

  婚俗

  生活在菲律宾都市的年轻人,恋爱结婚非常自由,过程完全私人化。但穆斯林的婚姻则是父母说了算,婚礼仪式也必须是传统的穆斯林婚礼,由阿訇主持。

  其他少数民族的婚俗则各有不同,比如伊戈罗特族男女可以试婚,在这期间不能生育,觉得不适合可以分开;巴交人允许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巴塔克人的婚姻更实用化,适婚男女站在一起,男方将自己的彩礼摆在女方面前,女方根据彩礼多少来选定丈夫。更有趣的是,巴塔克人的妻子,在遇到比丈夫更有经济实力的男人时,可以跟随新的男人,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2015年,菲律宾apec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合影,他们身上穿的,就是传统服装“巴隆”。

  多样衣着

  服饰对于菲律宾人来说,具有非常强的民族精神。他们跟中国、韩国、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不同,非常专注于自己的本国服饰,所以站在菲律宾街头,放眼望去,非常多的人穿着纱笼、康岗。他们穿梭在现代文明的街头,没有从历史穿越而来的新鲜感,只有一种传承的顺其自然。

  ◎菲律宾服饰的发展

  菲律宾服饰的发展过程,渗透着外敌入侵的历史。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这里的土著赤裸着身体,在丛林中狩猎,在海边寻找鲜味,他们在身上绘制各种图腾,配以漂亮的珠子、羽毛,有时也就地取材,用蚌壳和树皮做装饰,更重要的是鲜艳的油彩,这让他们既融入自然界,也有区别于自然的颜色。难怪西班牙人称他们是“被油漆的人”。

  菲律宾国服特尔诺

  16世纪,西班牙人成为菲律宾的殖民统治者,他们到处盖教堂,要求进出教堂的人都要有长衣长衫蔽体。菲律宾本土的百姓开始学习西方人的穿着打扮,特别是女性,她们开始用长裙来盖住身体,用披肩来遮住肩膀。与此同时,西班牙打开外贸大门,大量的来自中国的丝织品进入菲律宾。菲律宾人开始用丝巾装饰身体。

  而在南边的穆斯林,他们穿着传统的穆斯林服装,但在色彩和材质上有了中国元素,比如来自中国的丝绸,被他们做成头巾和服装;比如颜色有了五彩斑斓的彩虹色。

  总之,这个时期的菲律宾服装,正迅速走向多元化。

  20世纪到来时,菲律宾的服装体现出更多的外国文化的要素,索性更纯粹地,年轻人脱下传统服饰,穿上了来自西方的牛仔裤和火辣的裙子。

  ◎不同的衣着

  身着传统服装的菲律宾老人

  菲律宾人有国服,男人的国服是巴隆,女人的国服是特尔诺,这是一种用菠萝纤维布做成的短袖连衣裙,融入了西班牙女性服装中细腰、大裙摆的特征,袖子挺直,和肩膀连接的部分高起来,旋转时,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所以又被称为蝴蝶服。起初,特尔诺只是一种传统服饰,直到前总统夫人科拉松·阿基诺经常穿特尔诺出席活动,这种服饰才成为女性重要宴会必穿的礼服。

  除此之外,各民族的服饰也不尽相同。

  穆斯林男子多穿紧身的短上衣和宽大的长裤,腰间扎着纱笼(纱质布围成的长裙)。

  伊富高人男子上身赤裸,下身围一条花布;女子则穿着同样质地的裙子,颜色亮丽。

  丁冈人男人通常只穿纱笼,有时上身配以敞襟的短衣;女子上身短衣,下身纱笼。

  矮黑人的服饰最简单,不管男女,都只在腰间围以树叶或麻布、纱质布。

  在麦加朝圣过的信徒,头上则会有白色的帽子或头巾。

  其实菲律宾人的衣着打扮虽然种类繁多,却不复杂,多以纱笼为主。至于鞋子,年轻人更喜欢时髦的款式,上了年纪的人则更喜欢传统的木头拖鞋、麻或草编织的拖鞋。

  饕餮美食

  认识一个国家,必须品尝这个国家的饮食。只有知道人们爱吃什么,常吃什么,才知道这个国家是否懂得生活。菲律宾人吃东西,呈现极清淡和极刺激的两种极端。清淡是米饭,刺激是各种香辛料,就是这种在极端中游走的体验,给味蕾带来一种特别的享受。

  ◎菲律宾人的餐饮习惯

  一个菲律宾女人在路边售卖玉米。

  菲律宾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玉米、甘薯。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食用的主食不同。

  大米作为最普遍的主食,几乎适用于整个菲律宾。只是农民吃的大米非常新鲜。收获的大米,尚未去壳,存放在阴凉的地方,每餐食用时才舂米。于是每一粒米饭,都包裹着谷壳特有的香气,加上在竹筒里蒸煮,竹子的清香混入米粒,让每一口白饭都充盈着饱满的香气。即便是不搭配任何佐料和配菜,这样的米饭也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再用新鲜的椰汁煮饭,饭的味道更加浓郁香甜,遥遥地闻到味道,便令人垂涎。

  玉米不像大米那样直接食用,多是晒干后研磨成粉,做成各种食品,像是玉米球、玉米棒。甘薯也同样做成粉食用。

  搭配米饭的食材,因民族和信仰而不同。穆斯林人不吃猪肉、不喝牛奶和烈酒,所以他们的配菜非常简单,一般是蔬菜和水果,但他们非常痴迷于味道浓重的调味品。伊戈罗特族的配菜以煮和烤为主要烹饪手法,盐水煮小鱼、豆苗等,烧烤肉和鱼等。他们喜欢刺激性的调味品,所以顿顿不离辣椒、槟榔。黑矮人不太一样,在他们的食谱里,大米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反而是烧烤很受欢迎,不管是捕猎来的动物肉、鱼、蛋,还是野生水果、植物果实、蜜蜂的幼虫、蜂巢、蜂蜜,统统用火烤,这样的方式更接近原始状态。

  在菲律宾的都市,人们还钟情于下午茶,这是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习惯。下午茶的配餐,除了三明治、派之外,还有菲律宾当地的特色小吃,比如猪血炊猪肠。

  ◎“菲”常美味之肉类

  对于菲律宾人来说,生活中一定不能少了肉类和海鲜。烹调它们的方式,多半以烤为主,越是原生态,口感越是出色。

  阿斗波

  确切地说,阿斗波是一种烹饪手法,用醋、盐、蒜、胡椒、酱油和其他香料腌制、烹调肉类,不仅美味,更能在没有冰箱的条件下增长肉类的保质期,它的存在如同中国西南地区的腊味。几乎每一家菲律宾餐馆都有阿斗波,可能是鸡肉,可能是猪肉,也可以是海鲜,根据食客的要求而不同。

  炭火烤乳猪、烤猪腿

  菲律宾人对烤猪肉,犹如蒙古人对烤羊,可以烤整只,也可以只烤肥而结实的腿。烤整只,即烤乳猪,将整只小猪架在炭火上翻烤,猪胃里塞满茴香、胡椒、月桂叶、小葱和柠檬草,香味随着烟火渗入肉内,等到表皮变得金黄酥脆,便一刀刀割下来,汤汁溢出,配以肝酱,每一口都是享受。

  菲律宾的烧烤摊

  烤猪腿的方式不同,先将猪腿煮熟,然后用油炸至外皮脆嫩。汁水被锁在肉里,增加了肉质的鲜嫩,加上菲律宾人特制的酱油和辣椒酱,再来几滴醋,中和了油腻的口感,只剩皮肉的浓香。

  杂碎与猪血

  跟中国的杂碎不同,菲律宾的杂碎除了猪的内脏之外,还有猪脸颊肉和猪头肉。将它们切好,放在烫好的盘子里,蘸着辣椒酱喝冰啤酒,是非常好的消暑小吃。

  马尼拉夜市

  猪的内脏不仅出现在杂碎中,也常和猪血一起出现。它和猪血、猪肉炖在一起,加上大蒜、洋葱和牛至叶,是一锅跟米饭非常搭配的菜肴。

  菲律宾烤鸡

  菲律宾的烤鸡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用到了胭脂树种子炼制的油——胭脂树橙。胭脂树本身是热带常见的制作染料的树木,但它的种子经过溶解后可以食用,常被用来制作奶制品。将在柠檬草、青橘、盐、胡椒和大蒜中腌制好的鸡肉,刷上胭脂树橙,再放进烤箱,熟透后肉质多汁,每一口都是清甜鲜香,配上用胭脂树橙拌好的米饭,就是一餐看似简单的饕餮盛宴。

  ◎“菲”常美味之海鲜

  蟹脂酱和鱼酱

  提取螃蟹脂肪,将其密封在放有大量大蒜的罐内,发酵后用来当虾的蘸料,或用来炒鱼米,是非常好的调味品。鱼酱也是同样的制作方法。菲律宾有一道鱼酱蔬菜,就是用鱼酱伴以秋葵、茄子、苦瓜、南瓜、番茄等蔬菜制作而成,由于价格低廉而备受欢迎。

  菲律宾烤鱿鱼

  椰奶罗非鱼

  罗非鱼和椰奶,在菲律宾人看来是天生的好搭档。他们可以把罗非鱼烤熟,接着用椰奶和辣椒慢炖,还可以将新鲜的罗非鱼佐以辣椒、洋葱、西红柿,再用青菜叶将它们包裹在一起,丢入浓浓的椰奶中熬煮。不管哪种做法,这道菜都有浓郁的东南亚风味。

  鱼肉沙拉

  金枪鱼可以制作沙拉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但菲律宾人的金枪鱼沙拉不同,他们先将金枪鱼烤熟,让它带着烟火的熏味,然后配以酱油、醋、辣椒和柠檬汁,让这道菜既有烧烤的味道,同时又兼具清香。

  除了金枪鱼,一些渔民还直接用新鲜的生鱼做沙拉。不管今天捕到什么鱼,都可以加些椰汁、醋、辣椒和其他香料,制成生鱼沙拉,满足一餐温饱。

  ◎“菲”常美味之浓汤

  牛骨汤与牛尾汤

  菲律宾人制作牛骨汤,选用的都是八打雁省的牛。这里有大片的稻田和密集的椰子林,这里养殖的牛,肉质结实,似乎都沾染着稻米和椰子的香味。新鲜宰杀的八打雁牛,在各种香料制成的汤汁里熬煮几个小时,浓郁的牛骨汤就可以端上餐桌。

  牛骨、牛肉可以熬汤,牛尾也一样可以。用炒米、碎花生、香蕉花、茄子、青豆,以及一些特制的香料,将牛尾熬出浓汁,慢慢文火炖成酱汁,用来搭配米饭,口感丰富,令人回味。

  酸汤

  菲律宾酸汤在美食世界中闻名遐迩,用的是当地特产酸角、杨奶果、番茄等酸味十足的材料,用来腌制各种鱼虾、肉类,做汤时搭配通菜、豆角、芋头,浇在米饭上,将酸的口感推到了极致。

  ◎“菲”常美味之甜点

  路边买到的甜点

  菲律宾人不仅喜欢吃辣、吃酸,也非常热爱甜食,于是在路边的小摊位上随时可以买到具有当地特色的甜点,比如suman,这是一种将糯米包在椰树叶或香蕉叶中蒸熟,然后搭配甜甜的杧果一起食用的廉价甜点,非常受当地人欢迎。还有米糕,将大米在竹筒里蒸熟,加上奶油、棕色浓糖和椰丝,可以趁热食用,也可以冷冻后享受。

  用心的甜点

  在炎热的夏季,菲律宾的很多餐厅会提供halo-halo刨冰,有的甚至是用餐就免费提供,专门为客人防暑降温。制作刨冰不需要多少技巧,但心意令人感动。菲律宾的妈妈们也会在家里为孩子制作这道甜点,让放学回家的孩子能感到清凉。在寒冷的季节,妈妈们则会为孩子们熬煮巧克力粥,浓郁的巧克力融化在粥里,搭配小鱼干,香甜却不腻。

  木薯蛋糕,顶端有磨碎的椰子肉。

  在浪漫的海边,品尝当地的美食,吃得满足,玩得尽兴,这才是大家对菲律宾推崇备至的原因吧。

  欢乐的歌舞

  音乐、舞蹈,是没有国界的世界语言。它展现出的故事,体现出的经历,饱含的感情,不需要文字解释,就能直达人心。菲律宾的歌舞,就是菲律宾对外展示自己的语言之一。由于曾被西班牙、美国进行殖民统治,菲律宾的音乐与舞蹈势必会烙下欧美印记,这也是历史的别样展现。当然,菲律宾也没有放弃本土音乐和舞蹈的保护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已经创办了许多专业舞蹈团,用以整理、保护、对外展示本土舞蹈。

  手执钟锣的菲律宾舞者

  ◎菲律宾音乐,兼容又独立

  菲律宾的音乐,从300多年前开始就混合着外来者的元素——最早的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音乐模式,到后来又有美国文化的传入;从音乐类型上区分,又是西方古典音乐与近现代音乐的碰撞,这让菲律宾的音乐类型一直处在多元的变化之中,其中又以西班牙音乐风格最为突出。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被多种外来音乐冲击、影响,菲律宾少数民族对本土音乐却异常独立,没有被冲垮,也没有就此消失,甚至连一丝西方音乐的元素都没有。就像在吕宋岛北部山区的以依克普特族,位于东部地区的民苔那峨岛和苏禄岛南部的岛民,他们依旧在使用祖先留下来的乐器,组成钟锣乐队,维护传统的音乐文化。

  在菲律宾的音乐中,钟锣和丝竹是最主要的弹奏乐器,比较著名的有手击锣、锤击锣、名叫库铃镗的铜锣编钟、竹子做的齐特琴、嘎梆木琴、双弦船形鲁特琴等。

  菲律宾传统节日舞蹈

  ◎丰富多样的舞蹈

  正因受到了西班牙文化的影响,菲律宾舞蹈也保留了西班牙舞的许多特点——火辣、热情、活泼,但比起正宗的西班牙舞又温柔、轻盈了许多,舞蹈服装也在西班牙舞服装的基础上融入了菲律宾元素,音乐方面自然也增加了丝竹乐器,更加接近菲律宾的本土舞蹈。在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菲律宾在西班牙舞方面可以分为求爱舞、巴爱巴爱得马尼舞等。

  纯粹的本土舞蹈,大部分分布在少数民族,就像在北部山区的部落,歌舞是一种自古以来的表达内心感情和生产生活的一种手段,他们在耕种时有歌舞相伴,收获、嫁娶和丧葬中都有。不同的部落,动作和内涵相差无几,多半是表达生活艰辛,人民勤奋勇敢。现在登上世界舞台的少数民族舞蹈有《水罐舞》《节日舞》等。

  南部地区,主要集中着穆斯林文化,于是这边的舞蹈带有明显的伊斯兰特征,比如闻名世界的《辛基尔》,描述了一位高贵的伊斯兰王子寻找妃子的故事,不仅有宗教特点,还有宫廷贵族的优雅与端庄。

  除此之外,南部还有克扎都拉套舞、碧拉舞、昆套欧舞、长甲舞。位于其他山区的有当地风情的舞蹈,比如土豆舞、蜜蜂舞,还有表现乡村百姓乐观生活的竹竿舞、班当果舞、鸭子舞、索毕利舞等。

  节日盛会

  菲律宾的节日名目繁多,大大小小有几百个,其中二十多个是全国性节日,其余的都属于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区。在诸多节日中,有非常典型的西方节日,基本上是天主教节日,比如复活节、万灵节、圣诞节等。热爱过节的菲律宾人,每逢节日都会大肆庆祝一番,让人感觉一年365天都是欢快明朗的。这也是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菲律宾属性。

  菲律宾的节日热情奔放,既有着西班牙特色,又融入了菲律宾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