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章星光璀璨(2 / 2)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844年,新加坡图书馆建立,这所公共图书馆几经搬迁改名,到1953年,李光前捐助了一笔钱建造图书馆大楼,并为大楼奠基。

  银行家黄祖耀

  黄祖耀生于1929年,是新加坡最大银行集团大华银行主席兼总裁。在奋斗岁月中,他的大华银行从只有一间分行的社群银行发展成为业务跨越银行、保险、股票、房地产等多个领域的大型跨国银行集团,是活跃于银行界和工商界的银行业巨子,也是多年来致力于华人社会活动的社团领袖。

  ◎魄力改革大华银行

  同许多成功的企业家相同,每当提及自身成就时,都会首先想到自己的父亲,家喻户晓的银行家黄祖耀亦是如此。

  黄祖耀的父亲黄庆昌出生于当时的英属婆罗洲沙捞越古晋市。黄庆昌工作勤奋、精明强干,后在其岳父的资助下创办了黄庆昌公司,专营橡胶、胡椒等土特产品。黄庆昌经营有方,20世纪50年代时,黄庆昌公司已成为沙捞越最大的橡胶制造商和出口商,并在新加坡成立了庆隆公司。20世纪30年代初,新加坡华人日渐增多,工商业蓬勃发展,黄庆昌抓住时机,联合新、马两地的著名商人共同创办了大华银行。这一举措令黄庆昌最终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

  黄祖耀

  黄祖耀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成长,对华文和英文都十分精通,更拥有着出众的经济头脑。在父亲的要求下,黄祖耀20岁便停学进入庆隆公司工作。此后的几年,他奔波于新、马、印尼等地,表现出色,并在工作中结识了许多华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网络。黄祖耀的能力很快被年迈的父亲发现了,1958年,黄庆昌将黄祖耀调入大华银行当董事。成为董事的第三年,父亲黄庆昌辞去总经理一职,年仅31岁的黄祖耀成了父亲的接班人。从此,大华银行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成为大华银行的掌舵人后,黄祖耀在银行内部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新加坡的各大银行均以本地工商业为服务对象,作风较为保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祖耀似乎非常有向海外扩张的“野心”。他在银行设立外汇部,从事高利润的外汇交易;他还开设仓库部,给予客户透支和其他信贷便利。这两个部门大大扩展了大华的业务。黄祖耀在大华银行做的另一项重要改革是废除章程中“不得以非华族人士的名义分得或注册股份”的条文,为大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黄祖耀的母校中正中学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创立于1939年,是新加坡最早的男女混校之一。

  1965年8月,新加坡成立独立的共和国,政府大力扶植本国经济,更要将新加坡塑造成一个国际重要金融中心。黄祖耀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积极开展经营攻势策略,不断成立新的部门,如设立亚洲美元市场、建立黄金市场等等,之后更成为了新加坡首家公开上市的银行。此后,黄祖耀还颁布许多重大措施,领导大华银行向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迈进。

  除了在银行内部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之外,黄祖耀还胆识过人地进行了一系列收购活动,令大华银行的实力和规模都得到了迅速壮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祖耀还购得大量其他银行的股份,到1992年底,大华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达到418.29亿元,居新加坡四大银行集团之首。在黄祖耀的带领下,大华银行集团正一步步向世界顶尖银行迈进。

  ◎追逐活力的银行家

  尽管黄祖耀20岁便停学工作,没有从高等学府毕业的经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他勤奋而严谨、头脑敏锐、精力充沛,以勤勉和高效感染着同他一起工作的人。因而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位拥有无数财富的人每天为事业做着怎样的贡献。

  每天上午一到9点半,办公室里一定会见到这位决策者的身影,直到下午6点他才下班回家。在那个有限的空间里,他运筹帷幄,积累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除了大华银行集团外,黄祖耀还身兼另外12家公司的主席、5家公司的董事;他不但是集团发展的宏图策划者,还亲自主持管理会议;他用积极进取来要求自己,也同样要求下属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高效。他也因此得名“有冲劲的实业家”。

  黄祖耀充满活力的工作风格还表现在公司管理人员的选择上。他在大学毕业生和专业人员中选择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让它们充实到大华银行的各个管理层中去,并给他们充分的空间以发挥其智慧和才干,然后再通过他们提供的可靠数字和精准分析做出决策。因而相对于那些依靠个别强人经营的企业而言,大华银行的人才是制胜法宝,他们的年轻活力使企业拥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

  在被问及大华银行成功运营的秘诀时,黄祖耀曾说:“大华的成功没有什么秘诀,聘请适当的人才去做适当的工作,管理层廉洁苦干,就是大华成功的因素。”

  位于新加坡市金融中心的大华银行大厦

  除了充满活力的管理者,黄祖耀在硬件设施上也是个追求现代化的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华银行就配备了自助提款机,在各大购物中心及银行分行,都能见到大华银行的自助提款机,客户只需用“大华银卡”便可自助存款和提款。与此同时,黄祖耀还引进了新加坡最大的电脑系统,后又开发出“电视银行”,这些大胆的尝试在新加坡乃至东南亚都首屈一指。尽管黄祖耀只是中学毕业,但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和运用却表现出了高超的胆识及远见,令人惊叹不已。

  ◎鲐背之年的幸福

  同父亲黄庆昌一样,黄祖耀也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从1962年开始,他曾先后担任新加坡金门会馆会长、新加坡南洋大学理事会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加坡工商联合会第一届会长、《星洲日报》董事会主席、新加坡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等等。其中,有许多职务是服务于华人社团的,他旗帜鲜明,支持新加坡政府推广华语,倡导华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为维护华人的经济和文化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香港中环的大华银行香港中环被称作全球最贵的办公地点,这里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这里有无数银行、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

  机器人大厦大华银行泰国分行的总部设在曼谷的机器人大厦。大厦外形就像一个闪着金属光泽的巨型机器人,长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因此得名机器人大厦。

  黄祖耀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与妻子养育了5个孩子,子女们承欢膝下,也在父亲创办的事业中出力献策,共同维护着这个强大的金融“帝国”。

  如今的黄祖耀已近鲐背之年,并在母亲的影响下皈依佛教。他还是位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周3次打网球,风雨无阻。运动和活力使他仍然精力充沛,全然没有这个年纪的多数老人那种迟钝的状态。除此之外,黄祖耀还对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还拥有着大量的个人收藏品。他的办公楼内还悬挂着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等人的传世佳作。据说,他个人的书画藏品达千余件,堪称新加坡企业家艺术收藏之冠。

  贵族勋爵曾秋坤

  “愈是在追名逐利的时代,扶危济困就愈显高尚,曾勋爵选择了与贫病者在一起:身体疾患的人、精神饥馁的人、需要慈善与救助的人。”在回忆曾秋坤时,他的好友这样说道。他,一位医者,用仁心仁术、勤恳执着、默默付出,帮助了无数人,拯救了无数人,感动了无数人。

  ◎行医济世,妙手仁心

  1940年3月6日,曾秋坤出生于新加坡,他的家庭在新加坡属于少数的华人基督教家庭。当这个小小的生命进入家庭时,他的家人们都没有想到,这个小男孩日后将成为一代名医,也不会想到,他会在英国受册封成为勋爵,为华人权益贡献心力。

  从小,曾秋坤便对医学表现出了独有的天赋。早年在新加坡时,他便进莱福士学院,毕业后赴伦敦盖伊医学院学医。学成归来后,曾秋坤进入新加坡大学担任讲师,同时在一家医院担任小儿科的顾问。

  尽管工作稳定,事业顺利,但曾秋坤并没有因此停止在医学领域的攀登。1974年,曾秋坤再次来到伦敦,进入了大奥蒙德街医院的伦敦大学儿童健康研究院,专门从事血管性血友病的研究。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这种病的人会有出血时间延长、齿龈出血、胃肠道出血等症状。为帮助患者打败这种讨人厌的疾病,曾秋坤用尽大半生的经历与这种病症做着战斗。

  利物浦热带医学院曾秋坤曾在1978年1994年出任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的高级临床及小儿科顾问医生。

  4年后,曾秋坤离开伦敦,来到了利物浦,在热带医学院的高级临床及小儿科担任顾问医生,这一待就是17年。其间,他透过英国文化协会,与印度政府合作,改善医科学生的培训水平,并为印度医科学生提供短期医学研究课程。

  曾秋坤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十分热心于公益。他经常协助小数族群争取权益,也曾为推广儿童健康贡献过自己的力量。他不仅担任过英国种族平等委员会专员,还参与成立了英国华人社会论坛。

  1994年,曾秋坤来到了位于利兹的nhs种族健康组,出任总监。直到1997年卸任时,他成功协助nhs信托与卫生部门,大大改善了英国少数族群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出任了利物浦大学的种族健康访问教授。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医学事业与公益事业默默做着贡献。

  2006年1月,曾秋坤在英国病逝,走完了短短的66年人生。对于他的离开,他的亲人朋友、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人,无不痛心疾首。曾秋坤以一位医者的仁爱之心感动着无数人,正如在纪念他时,他的好友这样说道:“曾秋坤勋爵是一个卓越的人,一位出色的大夫,他不知疲倦地工作,为了他的病人和医疗事业,也为了英国、旅英华人和其他海外华人。”

  ◎勋爵不只是个头衔

  2001年,英国政府推动“人民贵族”计划,旨在加入多元声音,扩大上议院民意基础。最终,曾秋坤同另外41名候选人被提名成为终身贵族,成为上议院的无党籍议员。2001年6月,曾秋坤正式获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册封,成为终身贵族,是历史上第二位成为英国贵族的华人。

  进入上议院之后,曾秋坤仍然热心于社会事务,为华人在海外的利益出力献策,还先后出任了威勒尔多元文化组织主席、英国对华工作顾问团成员以及传媒投诉委员会委员,等等。

  在很多同华人有关的新闻中,也能见到曾秋坤的“身影”。2004年2月一天夜里,30多名拾贝人在英国西北部兰开斯特莫坎普海湾拾取鸟蛤时,遭遇涨潮,多人被淹死。调查发现这些拾贝人多来自中国,同时还有调查显示,这些中国拾贝者之所以在夜晚冒险拾贝,是担心与当地人发生冲突。这些拾贝者没有合法身份,又迫于生计不得不面临危险。面对英国是否应该为国外劳工提供更多的合法工作机会这一问题,曾秋坤始终站在华人的利益一边:“目前英国有100多万个职位是英国人不愿意做的,需要外劳来填补。因此,英国政府应全面检讨有关事件,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他同时敦促政府采取措施,防止任何针对华人社区的种族袭击事件发生。”

  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教徒,曾秋坤还曾在欧洲、新加坡等多地讲道。为表彰他对教会的热心贡献,英国早在1991年就为他颁授了mbe勋衔。2001年他获册封成为终身贵族时,他特地在自己的纹章顶饰上加入了《圣经》中的句子:“活着是为主而活。”

  多才多艺的蔡澜

  在匆忙而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许多人栉风沐雨“讨”生活,却兴味索然地“熬”生活。当职业成为一个人生命中及其重要的抉择时,很少有人以“快乐”作为择业标准。但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爱“玩”,更会把每一件想玩的事发挥到极致,让“享受”成为自己的事业。这个人就是蔡澜。

  2013年6月5日,蔡澜来到杭州庆春路购书中心宣传新书时拍的照片。

  ◎成龙电影的金字招牌

  一提到蔡澜,许多熟悉“功夫片”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将他与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成龙。蔡澜先后在邵氏影业和嘉禾公司担任监制,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声名鹊起,担任监制长达40多年,其中,成龙主演的《福星高照》《城市猎人》等10部电影都是由蔡澜监制的,许多人甚至将“蔡澜监制”称为成龙电影的金字招牌。

  说起蔡澜与电影的渊源,还要从小时候讲起。20世纪40年代,蔡澜出生在新加坡一座戏楼上,父亲曾在邵氏影业工作,从那个时候开始,蔡澜便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回忆自己最初接触电影的时光时,蔡澜说:“我年轻的时候最沉迷的事情就是电影,沉迷在戏院和书本里面,在黑暗中欣赏一部部影片,有时一部电影就能看几十次。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大师,这些大师就都成为我的朋友了。”

  升入中学后,为了能看懂外文电影,蔡澜辗转于不同的学校,上午还在中文学校,下午就去了英文学校。看完电影后又马不停蹄地搜集与电影相关的书籍资料。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还是中学生的蔡澜已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看客,做一个真正懂电影的人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在蔡澜看来,做事要认定自己的方向,即使外人觉得“不务正业”,只要用心钻研,做到专业,就能无愧于心。于是为了得到更加专业的深造,18岁的蔡澜决定去日本攻读电影编导专业。当时的日本处于电影黄金时期,在那里能学到最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

  蔡澜不但痴迷于电影、学着拍电影,还以专业的视角评价电影。中学时,他就开始尝试写影评及散文,后来还被聘为报社电影版的副刊编辑。留学期间,蔡澜还担任过邵氏影业驻日经理及翻译,购进日本的好电影在香港放映,并以影评家的身份在许多届影展中担任评审员。

  正是由于对电影的挚爱,蔡澜始终在钻研电影的道路上跋涉,也正是由于对电影的热爱,定居香港后,蔡澜不满足于只做电影导演,而是转行做起了电影监制,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做就要做到极致”。所谓“极致”,就是要从一个故事的孕育、到物色导演和演员,再到后期发行、版权售卖,全面掌握电影制作流程。

  在监制的位置上,蔡澜一干就是40年,期间他常驻各国,监制了大部分成龙在海外拍摄的电影。

  蔡澜推出新作《蔡澜美食guide》

  ◎食神

  “我叫蔡澜,听起来像菜篮,买菜的篮子,所以一生注定得吃吃喝喝。”蔡澜曾经这样打趣地介绍自己。

  就像研究电影一般,蔡澜对于美食的研究也近乎极致。“吃”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是维持生命的运动,而对于美食家蔡澜来说,吃就要吃出食物的文化,吃出食物的内涵,即使是品尝食物,也要有一种“职人精神”。

  有人说,蔡澜有一个好奇的胃,能够吃遍世界各地的美食。早年他监制电影时,经常去到不同的地方取景。那时,他便广泛涉猎了多地的美食。他不追求有名气的餐厅,只研究真正美味的食物。每到一个地方,他必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有一年去南斯拉夫拍摄电影时,蔡澜像往常一样去逛了菜市场,一趟下来已经把当地的物价和民众生活水准掌握得差不多了。后来,当地人想在费用上敲竹杠,他就告诉那人这些钱都能买下多少斤猪肉来。当地人一见他对当地物价了如指掌,就不敢再漫天要价了。就在这样一次次了解、摸索中,蔡澜将世界各地的食物都装进了脑海里。如果有人和蔡澜一起出游,品尝美食就能成为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因为同行的蔡澜不仅会为他们讲解食物中的文化,还会为他们讲解食物的烹饪过程,从做法到如何品尝,他都信手拈来。

  2013年3月23日,蔡澜做客武汉晴川阁,与读者分享他的美食秘籍,现场为读者答疑解惑,并为新书《蔡澜作品自选集》进行签售。

  蔡澜出版过许多关于美食的著作,他笔下的原材料、所需器皿,甚至是火候,怎样吃更可口,都非常讲究,许多再平常不过的菜品在他笔下都会别有一番滋味。

  20世纪80年代起,蔡澜便开始撰写美食专栏,高产时期,蔡澜除了每天要为报纸专栏写作外,每周还要为6~7本杂志写文。如今的他虽降低了速度,却依然保持每周撰写两篇专栏文章的频率,同时还撰写自己的著作。虽说大量写作的压力不小,但蔡澜从不因此感到疲惫,他相信,只要认真做事、不浪费时间,就能从中得到乐趣。

  除了写文章、亲手烹饪外,蔡澜还主持过许多档美食节目。1998年,蔡澜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主持了美食节目《蔡澜叹世界》,至今,他已经亲自操刀主持了十余档电视节目,其中不少都在香港tvb周收视率名列前茅。

  2012年,蔡澜更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担任总顾问。在评论《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这样成功时,蔡澜表示:“因为它制作得很好,东西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得好一点。不要抱着差不多就好了的心态,不要整天想着去偷工减料。”这是蔡澜评价一部影片成功的秘诀,更是他自己对事业的要求。无论是电影还是美食,蔡澜都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找到了无穷乐趣。

  2015年11月19日下午,由《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蔡澜现场为电影题字,站在他身边的是导演陈晓卿。

  华语乐坛小天后孙燕姿

  2000年,一股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划破天际,一首《天黑黑》红遍整个东南亚,一个瘦小却坚定的身影令人难以忘却,她就是孙燕姿。出道第一年,她的同名专辑在台湾热销40万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也分别打破1.2万张的销量。从此,这个爱唱歌、爱弹琴,留短发的女生掳获了东南亚成千上万歌迷的心。

  ◎亚洲掀起“孙燕姿现象”

  2015年3月7日,中国台湾,新加坡天后孙燕姿在台北市信义区威秀广场举行快闪活动,献唱新歌《radio》。

  1978年,孙燕姿出生在新加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大学教授。还在孙燕姿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注重培养她自己学习的能力,母亲则将她引进了阅读的世界。于是,当很多小孩子爱上玩泥巴、玩洋娃娃的时候,小小的孙燕姿便喜欢上了读书。上小学时,老师问她为什么上课下课都在看书而不是和同学讲话,她回答道:“因为我们家书太多了,我怕一辈子都看不完。所以没时间讲话。”也正是这种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性格,使她成功考入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音乐界是名副其实的高才生。

  2014年3月1日,中国台湾,孙燕姿亮相新专辑《克卜勒》台北签售会。

  5岁时,父亲告诉孙燕姿:“人一辈子总要会一样东西,以后才有消遣的嗜好。”孙燕姿凭着对音乐的喜爱选择了钢琴。于是,钢琴与音符便成为了陪伴孙燕姿成长的最佳伴侣。考入大学后,孙燕姿在母亲的鼓励下进入李伟菘音乐学校学习唱歌,还在校园乐队中担任主唱。一步步走来,音乐在孙燕姿的生命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一次,华纳唱片公司董事长来到李伟菘音乐学校,当他听到孙燕姿独特的声线和扎实的音乐功底时,立刻对这个小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孙燕姿与华纳唱片公司签约,正式成为了一名歌手。

  2000年,孙燕姿发行了第一张自己的个人专辑。凭借在音乐上的天赋和独特的声线以及亲切率真的个人形象,孙燕姿在音乐界一炮而红,出道第一年后就被冠以“小天后”的头衔,更成为了第一个红遍亚洲的新加坡歌手。

  2002年,孙燕姿登上《亚洲周刊》,该刊更以10页的大篇幅深度剖析了亚洲出现的“孙燕姿现象”。所谓“孙燕姿现象”,是指唱片公司运用文化创意与网络,将孙燕姿及其音乐推向无国界的华语歌曲市场。一时间,孙燕姿的成功带动了东南亚歌手在两岸三地受欢迎的效应。“东南亚歌手+台湾制造+走红中国大陆=亚洲名歌手”成为了华人歌手成名的新方程式。《亚洲周刊》更表示,“一个歌手成为一个现象,不仅代表流行文化的力量提升为左右人心的力量,也因为这是跨地域、跨文化、跨市场的整合,分进合击,突破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限制。”

  不置可否,孙燕姿的成功与唱片公司的成功运作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孙燕姿以其自身努力,良好的个人形象,一步步朝“歌后”的宝座靠近。

  2014年4月27日,孙燕姿广州演唱会在广州天河体育场上演。

  ◎洒脱是一个背影

  翻看孙燕姿的个人履历不难发现,在她长长的人物介绍中,演艺经历和获得奖项占据了绝大多数空间,而关于她个人的生活介绍则少之又少。这与孙燕姿为人低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复杂的娱乐圈,她不愿意哗众取宠,更不愿意依靠炒作出名。于是在2007年,在孙燕姿的演艺事业高速驶向巅峰时,她却来了个急刹车——她不再发片,减少曝光率,渐渐在歌迷的视线中“消失”了。

  那一年,孙燕姿发行了自己的新专辑《逆光》,唱片公司为了炒作,召开记者招待会,声称在埃及拍摄音乐影带期间,孙燕姿遭到了攻击和勒索。后经证实,这不过是唱片公司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罢了。孙燕姿无辜被牵涉其中,这令她萌生离开的念头,于是,她不顾劝阻,坚持与唱片公司解约。离开时她说,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她决定去试试完全不同的生活。

  很多人被成功与名利所累,为了保持自己的光环与时间做着战斗。然而对于孙燕姿来说,名与利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幸福”的代名词。因而她才会选择在最接近成功时转身离去,留给世界一个背影。但转过身的她,迎接的是自己心灵深处最期待的静谧和安宁。

  孙燕姿曾梦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在32岁这年,孙燕姿买了一柜子的书籍,从画图、布料开始自学,到设计、裁剪、缝纫,一点点掌握这些技能。半年之后,当孙燕姿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裙子出现在朋友们面前时,大家都惊呆了。一个曾和她有过合作的伦敦服饰品牌找到她,从那时起,孙燕姿在歌手之外还多了一个身份——服装设计师。

  年轻时的孙燕姿曾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如果能够在海边就更好了,与爱人和小狗一起悠闲地生活,虽然好肤浅,但就是喜欢这样简单的生活。”现在的孙燕姿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她不仅有了爱人和小狗,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厨艺成为了她的新追求。她报名烹饪班学习烹饪,希望能为家人带来更加美好的用餐时光。

  如今,孙燕姿并没有完全放弃唱歌,因为音乐对于她而言更像是一种信仰,但对于一位妻子和母亲而言,家庭对她来说更加重要。2014年,孙燕姿接受采访时说,尽管站在舞台上唱歌就像王后,但回到家就像奴隶,如果非要让她做出选择,她一定会选择做孩子的奴隶、爱人的伴侣。

  这就是真正的孙燕姿,放松而洒脱,闪耀着众星捧月的光芒,却也多了许多平淡的小幸福。

  2014年7月27日,孙燕姿“克卜勒世界巡回演唱会”最后一场在香港激情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