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五章风俗揽胜(2 / 2)


  安息王朝的建筑融合了一些希腊风格,形成独特的四角庭院、拱形圆顶、四侧拱廊,与壁画、绘画、石灰雕塑等装饰融为一体。这种安息王朝特有的建筑标志,传播到两河流域,一直延续到拜占庭和萨珊王朝时期。

  伊斯兰进入伊朗后,建筑风格有了很大改变。此期的建筑在以前的基础上利用几何学和重复的形式,同时在建筑外表用光滑的瓦片、雕刻后的灰泥、带图案的砌砖、花色图形、书法等进行了精美的装饰。如今伊朗大部分清真寺,都是按照这种风格建造的:清真寺内有一个空旷的中心场地,一个朝圣地麦加方向开的大正门,中心场地通向拱顶的圣殿,其他三个方向都有拱廊和圣坛,以及连接圣坛的大厅。

  到了萨法维王朝,伊朗建筑又登上一个新高度。伊斯法罕取代加兹温成为新的王都,迅速发展成为东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这座新兴城市里,大量使用镶嵌装饰的宫殿、清真寺、花园、桥梁等建筑物相继建立,最终形成“伊斯法罕半天下”的壮丽景观。

  ◎形式多样

  由于各地的不同气候和文化差异,造成伊朗的民居建筑形式多样。在伊朗山区,多数房舍建在山麓,均由砖石砌成,用泥土将屋顶抹平滑,屋顶上有一截矮墙围成的庭院和阳台(古时又称露台);在平原,特别是沙漠干旱地区,建筑一般用生砖坯垒砌而成,形成厚厚的墙壁与拱形的屋顶;在森林或潮湿多雨的地区,房舍多为木制结构,用瓦片和板材覆盖带坡度的屋顶;在游牧部落,住宅是黑色且有冬夏之分的暖帐篷和凉帐篷。它们有的是圆形,有的是长方形,通常由山羊毛织成,用几根大柱竿支撑起来便可以居住。

  而闻名于世的伊朗伊斯兰建筑,则利用了大量的象征性几何学,以石柱、圆顶、拱形结构和精致的装饰而著称。比如在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圣地以及历史传统建筑上,建筑师们均以对称设计为基准,以矩形院落和大厅为突出特色。

  伊朗学家罗素·波普曾说过:“伊朗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三大特点,即坚固、舒适、美观。”的确如此,那些优秀的建筑师们一直遵循着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在世界建筑史上创造出惊人的杰作,比如马鲁古建筑群、克尔曼沙花园、伊斯法罕古清真寺等,都是伊朗建筑史上的经典作品。

  波斯细密画

  曾是奢华的贵族艺术

  仿似天生尊贵,这项传统又迷人的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只为少数人服务,在伊斯兰上流阶层中成为一种用于相互赠送的高级礼物,被归入奢华的贵族艺术。如果今天有谁能找到一幅古代的波斯细密画,那就像收藏着唐伯虎的真迹一般,可谓稀世珍宝,弥足珍贵。

  ◎色彩鲜明,技法独特

  伊朗早期的绘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马赛克镶嵌画和壁画艺术,另一类就是用于文稿、书籍插图的细密画。伊朗人非常重视文字和书籍,虽然从10世纪起就掌握了印刷术,但依然固守着对手抄本的偏爱,那些在各类手抄本中用于装饰书籍的精致小插图更受欢迎,它们即是大名鼎鼎的波斯细密画。

  绘制细密画的画师当时一度聚集在宫廷,他们使用优质的矿物质颜料,甚至选用珍珠、金粉、蓝宝石磨粉等,令作品笔触细腻、色泽鲜艳,整幅画面看起来富丽堂皇、极尽奢华。

  女孩与鲜花

  波斯细密画盛行于13世纪~17世纪,在此期间,随着时代的推进,细密画出现了种种改进,有的画在羊皮纸上,有的画在纸上,有的画在书籍封面的象牙板或木板上,有的画在扇面上。这些可以“讲故事”的图画,大都描绘了非宗教的波斯寓言、传说、爱情诗篇及帝王和英雄的传记,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和动物形象。概括地说,波斯细密画的功能就是通过图画阐述故事,将艺术语言与诗歌语言结合起来。

  这项传统艺术有一种独特的绘画技艺——“压条法”。它能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应,令读者弱化或排除画中其他元素的干扰,而将注意力集中到画里的主要元素。15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影响,波斯细密画里开始出现大量以花卉树木、湖光山色、文官武将、才子佳人为元素的作品。

  ◎流派众多,精品迭出

  在漫长的年代里,波斯细密画形成了众多流派,比如塞尔柱画派、大不里士画派、设拉子画派、巴格达画派、加兹温画派、伊斯法罕画派等。

  13世纪的波斯细密画通称为塞尔柱画派,其中的《加林手抄本》即是已知最早的波斯细密画作品。萨法维王朝被认为是细密画创作的全盛时期,它的繁荣与一批杰出的画家和有影响力的画派密不可分。比如大不里士画派的奠基人毕扎德,他原是帖木儿王朝末代苏丹的宫廷画师,后来成为萨法维王朝的宫廷画师和皇家图书馆馆长。毕扎德最大的贡献是主持绘制了大型民族史诗《列王传》的细密画。在完成这项伟大的绘图工程中,他招揽了很多人才,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画家,完成后的《列王传》成为当时宫廷藏书中装帧最豪华的史书。

  巴格达画派的代表作《麦卡麦》非常出色,书中插图人物都具有丰富的表情和鲜明的个性,对动物的刻画还带有些许漫画风。加兹温画派创始人苏旦·穆汉默德的作品《情人》,用优雅的色调描绘了一对相恋中的男女,秀美的风景及装饰化的处理都呈现出一种唯美柔和的情调。伊斯法罕画派代表雷扎·阿巴斯的作品《贾汗吉尔的相逢》《年轻的司酒官》等作品则表现出构图明快、色彩清雅的特点。

  苏丹出行

  到了20世纪上半叶,奥斯坦·穆罕默德·法尔希奇扬成为伊朗细密画的杰出代表。这位画家对诗歌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感,将二者成功体现在作品中。他擅长使用娴熟优美、平滑有力的线条和波动般的着色手法,展示各种生灵内心深处的秘密,表现出善与恶、美与丑、知识与愚昧之间的较量。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法尔希奇扬大师画集》,称赞他是“一位属于全人类的画家”。

  波斯地毯

  流动的波斯庭院

  伊朗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会赠予一块美丽的波斯地毯,让女儿挂在新房墙壁上或铺在新家的地面上。地毯上的图案大多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暗香浮动的玫瑰、郁郁葱葱的灌木丛,或是攀援的藤蔓、展翅的禽鸟。它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它是母亲送给女儿的深切祝福,它是一座流动的波斯庭院。

  地毯博物馆

  位于德黑兰的地毯博物馆展出16世纪至20世纪的数千件手织地毯珍品,来到这里就能感受到波斯地毯在伊朗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胜过黄金与钻石

  我们习惯将伊朗的手工编织地毯称为“波斯地毯”,波斯地毯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与石油、鱼子酱、开心果和藏红花并称为伊朗的“五宝”。

  波斯地毯不仅限于铺在地上,还可以用来装饰墙面,甚至被视为财富的象征。伊朗的许多家庭里很少摆设贵重的家具,但肯定缺不了地毯。对伊朗人来说,名贵的地毯远远胜过黄金与钻石,它与字画、古董一样具有巨大的收藏价值。

  之所以价值奇高,是因为波斯地毯选用严格考究的材料制成。它一般取自于真丝、纯棉、羊毛三种材料,真丝的用量越多,成品就越贵重。浸染编织材料的染料也是从纯天然的植物及矿物中提取,如核桃壳、茜草、石榴皮、木樨草、靛青、钾矾等等,这些染料可保持地毯历经数百年仍然艳丽如初。

  传统波斯地毯的图案以象征天堂的繁花蔓枝、浩大的宫廷和狩猎场面、各种清真寺庙建筑以及宗教图腾为主,图案华美而繁复,编织时需要使用十余种或几十种不同颜色的线。根据设计图案,人们将这些线按不同的经纬顺序编织,最后织成一大块没有一丝错乱的地毯图案,那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地毯博物馆

  伊朗女子大都熟悉各种波斯地毯的编织方法,其中最流行的是卡里姆毯。编织卡里姆毯的女子,靠着惊人的记忆力先在脑海中勾勒出精致的几何图案,而后以纬线为基准,把需要的织物材料逐个打结固定,一边编织一边将纬线敲打紧密,完工后的成品绝对看不到经线。

  由于融入了古老的波斯文明,波斯地毯如今已逐渐演变成一门精致的艺术,融入绘画、家具和时尚装饰中。它的图案从政治和宗教到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几乎无所不包,编织技艺则有立体编织、镂空编织、双面编织等等。

  在西方,伊朗地毯甚至被视为地面上的艺术,很多人认为没有比波斯地毯更让室内增辉的艺术品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宫殿、著名建筑、豪宅和艺术画廊、博物馆都把波斯地毯作为珍品收藏。

  在德黑兰市中心的伊朗地毯博物馆,可以观赏到来自伊朗各地千余件的地毯珍品,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生活、战争、人物等。大厅中央陈列着镇馆之宝:一条产自大不里士的古老真丝地毯,迄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博物馆前厅墙上的几幅挂毯中,有一幅龙凤图案,展现出中华文化与波斯文化的完美结合。另一块于1905年产自克尔曼的地毯上,描绘了当时各国的国王或政治精英们,上面绘制的中国人均是穿着清朝服饰的官员。

  伊朗地毯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伊朗馆里摆放着精美的波斯地毯,它们的价格均在五位数以上。最昂贵的是一条规格仅为22厘米x17厘米、镶在镜框里用来展示的小挂毯,标价380万人民币。据说它的原料是100%蚕丝,工匠花费20年时间,使用放大镜一点点精织而成,每一厘米里织进了1200段蚕丝。

  伊朗的体育

  希腊历史学家赫鲁达特曾在书中写道:“伊朗人总是让自己5岁~20岁的孩子做三件事:骑马、射击、说实话。”体育与道德一样,自古以来便于伊朗文化中血脉相连。不管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为时不长的现代,伊朗都是西亚地区体育运动比较活跃的国家之一。

  2010年温歌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来自伊朗的运动员进入体育场。

  ◎体育竞技古今并盛

  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伊朗的体育运动就比较活跃,作为一个称霸西亚和北非的军事大国,增强士兵体质是提高波斯军事力量的主要措施之一。那时的波斯人基本生活在部落之内,多数人过着游牧生活,于是骑马和射箭成为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其他生活在波斯湾和里海沿岸的波斯居民,则以游泳和划船作为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

  在整个波斯帝国时期,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有赛马、马球、射箭、拳击、摔跤、举重、游泳、划船等项目。波斯的马球一度成为阿拉伯宫廷和上流社会的竞技活动,在唐朝时还曾传入了中国。

  后来,随着欧洲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传入伊朗,西方的现代体育随之而来,首先是很快流行于全国各地的足球,随后是田径和其他竞技。伊朗传统的摔跤、举重、拳击、游泳等体育项目,也开始按照现代体育竞技规则进行。

  1937年,伊朗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其后各单项体育协会相继成立,接着又成立了体育俱乐部,体育系统渐渐完善起来。

  1948年,伊朗第一次派体育代表团参加第14届奥运会,还于1974年承办了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油价迅速暴涨,伊朗的石油收入大幅增长,富裕的石油收入更促进了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伊朗政府部门不但建起青年体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体育运动,还创办了德黑兰体育学院,使之渐渐成为全国体育运动的中心,同时又带动许多传统项目及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跳水、滑冰等新兴项目快步发展。

  运动场上的伊朗女选手

  ◎可喜的变化

  时间渐渐向前推进,伊朗的各项体育运动在国际体坛上崭露头角。如今,足球已成为伊朗人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国内建起大大小小四五百个足球俱乐部。伊朗足球队现属亚洲强队之一,是第一个在世界杯赛场上露面的亚洲球队,曾获得多次全亚冠军,至今还有数十名伊朗足球队员在欧洲足球俱乐部效劳。作为传统体育项目,伊朗的举重也在亚运会、奥运会、国际举重大赛中获得不少金银铜奖牌,多次刷新亚洲和世界记录。著名的举重运动员纳西亚·尼瑶曾在85公斤级的比赛中,打破两项举重世界记录,被授予“世界最佳举重运动员”的称号。

  与此同时,伊朗国内也在悄悄发生着一系列可喜的变化。2001年前后,伊朗在德黑兰大学体育馆举办了两届封闭式的伊斯兰女子运动会,来自20个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女运动员参加了比赛;2003年,伊朗开始允许女性观看足球比赛;2015年,伊朗允许女性参加与观看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虽然她们可以观看的项目不包括摔跤、游泳等过于“阳刚”的运动,而且被限定在指定区域内,但此项举措对穆斯林女性来说仍然不失为一个重大喜讯——尽管这变化的步伐较慢,但能看出伊朗体育运动对于女性的限制在渐渐放宽。

  藏红花

  美食界的“香料女王”

  美食界有四大顶级食材被称作“三王一后”,“三王”是指黑松露、鹅肝、鱼子酱,“一后”是指有着“香料女王”之称的藏红花。藏红花在波斯语中读作“zaafaran”,可译为番红花、藏红花,中国人称其为藏红花,是因为它从地中海沿岸经印度传入中国西藏而得名。

  辛勤的采摘

  藏红花需纯手工采摘,是个费力的活儿。紫色小花中间的三根细小的红色花蕊十分娇嫩,这要求采摘的时候要小心翼翼。花朵采回后再进行加工,将三根花蕊从花中分离出来,1000克花朵最终大约可得10克藏红花。

  ◎“藏红花之都”

  作为“香料女王”,藏红花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它是一种耐旱植物,适合生长在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20c,夏季最高气温不高于35c且气候干燥的地区。全世界最好的藏红花来自克什米尔地区,但产量最多的是伊朗。

  全世界大概有90%的藏红花产自伊朗,这个国家每年约有60万人从事藏红花的生产和出口工作。伊朗全国一半以上的藏红花都产于东部的霍拉桑省,那里夏天凉爽冬天严寒,具有藏红花生长的优良条件。

  每年8月是藏红花的栽种时间,3年后即能收获,并可连续收获8年~10年。其后,它的产量会越来越低,栽种过藏红花的土地再也不能重复使用。藏红花的采摘期在9月初,每逢花期,霍拉桑省的种植区内处处洋溢着紫色,非常壮观美丽。

  藏红花的花期只有15天到20天,日照会使摘下的花蕊发蔫,导致品质下降,因此必须在日出前采摘。藏红花的得名并不在于那些花朵,而在于花的雌花蕊顶端部分,花蕊越上端颜色越深,生物活性越高,是普通藏红花的7倍~10倍。

  为了保持产品的纯正新鲜,采摘的花朵必须在当天手工将花蕊分离,再经过剥离、干燥等工序才能制为成品。每朵花通常只有3个雌花蕊,1000克原花才能产出10克上等藏红花,大约7万~25万朵藏红花才能提取1磅(约450克)藏红花香料,真可谓珍贵至极。

  藏红花

  伊朗藏红花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极品、特级、一级、二级,其中极品藏红花全红,无黄根。

  ◎“红色金子”

  伊朗的藏红花香味浓郁、色泽艳丽,在古时曾被列为皇家贡品,很少有人见过,因此也更加珍贵,史料中曾有“宁要红花一朵,不要金玉满车”的记载。直到现今,伊朗藏红花的价格也极其昂贵,一级品价格每克高达65美元,被誉为植物中的“红色金子”。

  在国际市场上,藏红花虽然是名贵药材,但伊朗人并不看重它的药效,而是把它当成一种普通调味品,经常用于食品点缀,比如在米饭、糕点、糖果、奶制品、冰激凌中,都可见到藏红花的影子。最常见的是米饭上面点缀的金黄色大米,那是用藏红花水泡过的,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味。

  伊朗的普通百姓家庭经常会在米饭或馕饼中加入藏红花水,一顿饭有数根花蕊即可,1克藏红花能使用很长时间。好客的伊朗人对本国的国宝感到非常自豪,如果有客人来家里,他们会兴致勃勃为客人讲解食物中使用藏红花的秘密。

  藏红花不但被视为伊朗国宝,还与本国的其他国宝息息相关,比如伊朗手工地毯中的红色染料,以及橘红色的开心果,都含有从藏红花中提炼的原料。

  能够从伊朗走入国际市场,藏红花自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古波斯帝国建立之前,它便出现在伊朗高原,后来种植面积逐渐蔓延,用途也从药物、染料扩散至香料和饮料等。大约于公元前200年左右,在安息王朝的大力推进下,这种来自异国的香料才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了古代中国。

  售卖藏红花的商店

  在伊朗,有很多藏红花专卖店,此外,基本上所有旅游用品商店、食品蔬菜店、超市也都有售卖藏红花。伊朗人将藏红花广泛用到日常饮食中,伊朗美食中随处可见藏红花的身影。

  黑鱼子酱

  顶级美味引爆味蕾

  黑黑的鱼子酱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再挑剔的食客也难以抵挡那黑珍珠般的诱惑,仿佛它能在舌尖上引爆味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都对它赞不绝口,梁实秋先生与韩菁清热恋时曾吃过一个星期的鱼子酱,法王路易十四更是深受诱惑,最终引领整个欧洲上流社会开始迷恋上这种脆弱娇贵的顶级美味。

  黑鱼子酱

  鱼子酱的鱼子大小和颜色存在差异,这具体取决于鱼的年龄和饮食。

  ◎伊朗海岸的顶级食材

  别以为那些在瓶瓶罐罐上印着鱼子酱的都是正宗行货,它们可能是各种鱼类的卵。对于挑剔的法国人来说,只有鲟鱼的卵才能称作鱼子酱。那么,你知道全世界最优质的鲟鱼产自哪里?鲟鱼是很古老的鱼类,全世界大约有20种,主要产地在俄罗斯、伊朗、美国及中国黑龙江,但只有里海南部也就是伊朗沿海一带的鲟鱼材质最佳,这里出产贝鲁嘉(beluga)、奥西特拉(osietra)、塞弗鲁嘉(sevruga)三种鲟鱼鱼子酱。

  鲟鱼是淡水鱼,水越深越能孕育大而优良的品种。里海的南岸气温较高、水域颇深,此处生长的鲟鱼体态肥大、鱼卵紧密,滋味极美。早在19世纪初,伊朗就开始了鲟鱼的养殖业和鱼子酱的加工业。不过在养殖方面,人们只限于鱼的幼期养殖,将其按生长过程,将五六个月大的、一年的、两年的、三年的鱼苗分池喂养,使鱼苗在独立环境中免受天敌伤害,得到精心喂养,加快生长速度。等长到五六年时,再将它们放回里海,任其自由生活,长到年限时再捕捞取卵,制成美味的鱼子酱。

  鱼子酱没有品牌之分,只有品级之分。品级最高的贝鲁嘉鱼子酱,要用超过60年的成鱼,年产量不足100尾,每千克售价可达5000多美元;其次是超过40年以上的奥西特拉鱼的卵,然后才是20年以上的塞弗鲁嘉鱼的卵。

  除了产量稀少,制作繁杂也是鱼子酱名贵的原因。新鲜鱼卵必须在鱼死之前取出,才能保证味道纯正鲜美,因此捕捞到鲟鱼后,不能将其杀死,只能先将它击昏,以免因为疼痛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破坏鱼子酱的鲜美。

  鲟鱼被击昏后,手法娴熟的解剖人员必须要在15分钟内完成13道大大小小的工序,取出鱼卵后,经过筛选、清洗、滤干水分,再交由料理师打理,制成颗粒圆润饱满、色泽透明清亮、光芒微闪的极品鱼子酱,然后搭乘冷冻柜,从里海运往全球少数几家备受恩宠的商号。

  ◎舌尖上的黑黄金

  伊朗出产的鱼子酱是豪华宴会上的珍品,犹如舌尖上的“黑黄金”。它含有皮肤所需的矿物盐、蛋白质、氨基酸、重组基本脂肪酸等47种微量元素,不仅能够有效地滋润皮肤,还能使皮肤细腻光洁,保持青春美丽。

  这种美食能给舌尖带来极致美妙的味觉享受——用贝壳汤匙,或象牙、牛角、木头制成的汤匙,舀一勺颗颗完整的鱼卵送入口中,轻轻铺在舌上,再用舌尖将鱼卵一粒粒碾碎,其实丝毫不费力气,几乎是入口即化的感觉——顿时,带有细腻海洋气息的美味喷薄四溅,香醇浓郁的蛋白汁液在口中流淌,还带着些许甘甜清冽,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品级最高的贝鲁嘉鱼子酱,要比别的鱼子酱更多一些弹性。品尝时需要在舌上略施压力,将等待美味释放的过程变得格外值得期待,虽然不过是毫秒之间,彷佛所有感官都在享受那一瞬间的绽放,体会自然馈赠的绝妙充满味蕾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鱼子酱绝对不能接触金属器皿,因为金属会严重破坏鱼子酱的香气和海洋滋味。食用鱼子酱切忌搭配洋葱、柠檬等气味浓重的辅料,可搭配生奶油和烘烤的白面包,伏特加或香槟是适用饮品里的最佳搭配,细腻而不油腻的鱼子酱也可以充当最好的解酒剂和保肝剂。

  捕获鲟鱼

  在一处沿海养渔场里,两位伊朗渔民捕捞了一条鲟鱼,这是一家专门生产鱼子酱的养鱼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