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章印象埃及(2 / 2)


  然而,大概谁都没想到的是,阿斯旺水坝的建立虽然给埃及带来了旅游业、廉价的电力、充足的灌溉水以及堪如奇迹的纳赛尔水库,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比如尼罗河不再泛滥成灾之后,下游则不再有泥沙补充,如今的尼罗河三角洲入海口,泥沙堆积减少,土地盐碱化严重,肥沃的土壤正在渐渐减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夕阳下的纳赛尔水库

  开罗:千塔之城

  这是一座富有神秘吸引力的文明古都,在这里有古老的传统留下的厚重历史韵味,也有现代城市文明带来的鲜明活力。开罗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给你带来无止境的惊喜,你猜不透它究竟是外星人造访地球的产物,还是人类创造的史前奇迹。因为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所以让它充满了魅力!那条世界最长的河流,那座仰望星空千年的狮身人面像,在无数个夜晚都倾诉着悠久的历史,是福是祸,是阴谋还是神话,越是深究,越是神秘。

  ◎沙漠古都

  作为埃及的首都,开罗的城市风貌充满都城所应有的雄伟气魄。在整个中东地区,开罗都是毫无争议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大开罗由开罗省、吉萨省和盖勒尤卜省组成,不仅在埃及,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它都称得上是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全球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在开罗,沙漠和金字塔都是很常见的,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成果。

  岁月为开罗的王冠镶嵌了无数的宝石,它们熠熠生辉,让这座城市在千万年的历史中页页都写满了精彩。在埃及人眼中,开罗是城市之母,因为它可以算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批城市。位于开罗附近的金字塔早在3000年前就已然耸立,可知这座城市的历史至少也有5000余年。阿拉伯人更将开罗称为“卡海勒”,在他们的语言之中这就是胜利的意思,所以开罗又堪称是一座征服者的城市。但是在现代,人们更愿意将开罗称为沙漠之都。

  公元642年,当时的开罗仅仅是尼罗河东岸的一个小镇,它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点以南约14千米处静静地沉睡着。这条世界上最著名的大河之一,从开罗分为两支,向着北方的欧非大陆,一直注入地中海,形成了广阔而又富饶的尼罗河三角洲。3000年前劳作在这里的古王国臣民们,已经从这里销声匿迹,但阿拉伯人却接过了祖先的旗帜,在这里建造了福斯塔特城。

  与世界上每一座都城的命运相似,开罗的格局形成也经历了无数跌宕的波折。公元969年,从突尼斯来的一支伊斯兰人在福斯塔特城北方建立了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命名为曼苏里耶城。经过数十年的战争之后,法蒂米德哈罗在公元974年称王,并将两个城市合并成为开罗。自此,开罗开始了它漫长的进化史。

  开罗清真寺尖塔现存于开罗的清真寺有800多座,建筑形式和附属的宣礼塔也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这让开罗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塔之城”。

  公元1179年,萨拉丁王朝让开罗的城市面积不断扩展,至1260年成为马穆鲁克王朝的都城时,这里已经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并成为埃及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14世纪中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开罗达到了鼎盛状态,一直到1517年土耳其入侵才开始衰落。

  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将自己的都城定在了开罗,这座古老的城市开始重新焕发自己的活力。从19世纪30年代至今,埃及统治者仿照中世纪旧城的形式,兴建开罗,让开罗逐渐显露出西方特质,并成为西亚、北非地区的文化、经济中心。

  经历了衰落、兴盛到再次繁荣的历史过程,开罗已经成为一个文化标志。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和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包围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最盛名远播的就是这里的黑白沙漠。

  开罗尼罗河大桥夜景

  黑沙漠距离当地人聚集的绿洲小镇仅仅30千米,这里的地面上布满了黑色的火山岩,经过数千年强风的侵蚀之后,形成了一个个千疮百孔的小山丘。山丘虽然并不算高,只需要几个跨步就能够登顶,但一眼望去一片黑沙,处处都是坚硬的石壁,令人恍惚走入冷酷的黑色世界。与它相对,白沙漠里到处都是雪花石,经过强风的日夜吹刮磨砺,形成了一片到处都是一朵朵巨型蘑菇般奇岩的“蘑菇沙漠”,这里的奇石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琢下形态各异,或如同动物、或抽象怪异,令人顿感惊奇,所以当地人也将这里称之为“魔鬼沙漠”、“奇怪沙漠”。而开罗,也因此得名“沙漠古都”。

  苏丹·哈桑清真寺

  ◎尼罗河明珠

  如果说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那么尼罗河便是埃及的母亲河。这条绵延在埃及全境的河流不仅滋养了这里的人们,更灌溉着开罗的城市文明,而开罗则是尼罗河沿岸诸多城市之中的一颗明珠。

  尼罗河由卡盖拉河、白尼罗河、青尼罗河三条河流汇聚而成,在它下游的谷地河三角洲被认为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埃及有96%的人口和绝大部分的农业生产都集中在这里,开罗就位于三角洲的南端。

  作为埃及的生命线,每年的6~10月是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时间,洪水在8月份淹没两岸的田野,10月之后便为这里留下了肥沃又丰沛的土壤,方便人们栽培棉花、水稻、小麦和椰枣等农作物,为开罗带来了一条绿色走廊,也为这里带来了亚热带沙漠气候。

  在尼罗河的哺育之下,1400多年来,开罗都是北非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它历经磨难,经历了许多入侵者的侵袭,但是任何一个人来到这里都必须尊重伊斯兰文化和感情,所以也让开罗保存了最完整的伊斯兰古代文化和建筑。历朝历代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建筑在开罗遍地皆是,统治者很好地维护了这些宗教文化的外化物,清真寺中的厅殿庭院、高台尖塔,演绎着浓郁的北非和古代阿拉伯风格。

  现在的开罗人口已经超过800多万,其中流动人口有200多万,他们是来自开罗周边以及埃及其他城市来此上学、经商、做工的人群,这也为开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夏天的开罗,气温从17c到42c,冬天的时候则从5c到33c,在或温和或炎热的天气里,人们登上开罗最高的开罗塔,从187米的高空俯瞰整座城市,为了庆祝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而修建的歌剧院、苏莱曼帕夏广场,以及宏伟的埃及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尽收眼底,夹杂在林立的清真寺之间,如同历史演奏出的一篇恢宏乐章。

  作为一座文化名城,开罗肩负着培养埃及青年的重任,所以这里以其形态多样的高等学府而闻名于世,成千上万的埃及和其他国家的青年人来到这里。著名的开罗大学、艾因沙姆斯大学以及古老的爱资哈尔大学等学府,为埃及、中东以及整个非洲输送了大批的人才。

  随着开罗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现代文明的推动下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如今的开罗在原来的三大区域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片新城——纳赛尔城,人们将它称之为“新开罗”。这片现代化的新城区纵深达到几十千米,到处矗立着现代建筑,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国际博览会建筑群已经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展览会场,每年的春季国际博览会人们都会蜂拥而至,体验古老埃及的全新魅力。

  ◎千塔之城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内部

  现存于开罗的清真寺有800多座,它们分别修建于不同的时期和年代,建筑形式和附属的宣礼塔也代表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这让开罗成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伊斯兰文化博物院。

  根据历史学家和城市规划者统计,在开罗有622处历史古迹和古建筑,其中包括许多闻名于世的古老大清真寺,阿穆尔清真寺、爱资哈尔清真寺、侯赛因清真寺、苏丹·哈桑清真寺、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等,都是世界珍奇的文化建筑。

  由于清真寺数量巨大,所以在开罗随处可见的建筑物是宣礼塔。在阿拉伯语中,宣礼塔称为“弥沾恩”,指宣礼员站着呼唤人们祈祷的地方。从公元7世纪起,随着伊斯兰教在西亚、非洲一带广泛传播,清真寺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宣礼塔也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式样,成为清真寺建筑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成为开罗城区的一大亮点,因此人们也将开罗称为“千塔之城”。

  位于爱资哈尔清真寺的高伊特·巴叶宣礼塔是开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作为开罗的标志性清真寺,爱资哈尔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融汇了埃及各民族建筑的精华,高大明亮的尖塔和巧夺天工的建筑技艺代表着埃及独特的审美情趣。爱资哈尔清真寺一共有5座宣礼塔,而高伊特·巴叶宣礼塔独特的双亭双尖、几何图形的窗户上镌刻的优美库法体《古兰经》,让它成为爱资哈尔的象征。

  始建于1356年,历时33年才建成的苏丹·哈桑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清真寺,它位于开罗东南穆罕默德·阿里大街尽头。这组建筑极具现代风格,依照十字形设计,以蜂巢式装饰而闻名。在这座清真寺的墙上,修建着一座高耸的中空宣礼塔,塔身从上到下安装了8扇整齐排列的窗户,展示出严格的平衡与对称之美,象征着永恒,赋予了这座寺庙庄严之美。

  在开罗旧城萨拉丁城堡中,有一座经历了27年才建成的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它由希腊建筑师设计,采用土耳其式多层的圆形大拱顶和细长直刺云霄的宣礼塔。清真寺的塔尖向天空刺入,距离地面85米,是埃及其他清真寺中见不到的,也是开罗城又一个标志。

  开罗虽然有许多塔,但要寻找一处千塔之王,那就非开罗塔莫属了。坐落在尼罗河河中扎马利克岛上的开罗塔仿照埃及的象征物莲花而建,高达187米,相当于60层楼。在开罗塔的入口处上方,有一只高8米、宽5米的铜铸雄鹰,它是埃及共和国的标志。整座塔镶嵌了250万块米黄色瓷砖,如同一朵金色莲花。在塔14层的旋转餐厅里,经常会举行宴会招待国际贵宾,客人可以一边用餐一边欣赏开罗全貌。

  游走在这样一座城市里,你可以尽览伊斯兰王朝的建筑标志和精美艺术品,大名鼎鼎的汗·哈利利市场依旧保留着500年前的伊斯兰市场风貌,中东最传统的手工艺品作坊里有铜器、铁器、金银首饰、彩色玻璃和各种皮革、编织品。而且,这里的作坊依旧保持着老师傅与学徒工的古老传承方式,让游人以为自己穿越到了百年前的古代世界。

  亚历山大:秀丽的“地中海新娘”

  它是马可·波罗口中世界第一大港,也是埃及最重要的海港、第二大城市。在地中海岸,亚历山大曾经是古代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与文化交流的枢纽。如果要在古代西方史中寻找一个财富与规模足以抗衡罗马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当之无愧的竞争者。但是在埃及的统治者选定开罗为首都之后,它的地位一度受到威胁,在奥斯曼帝国末期几乎沦为一个小渔村。可是在二战之后,棉花市场和纺织工业又让它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秀丽迷人的“地中海新娘”。

  ◎曾经的埃及都城

  埃及亚历山大城全景

  在亚历山大,最引人瞩目的无外乎那千百年来为无数船只指引方向的灯塔,它们矗立在海港之侧,已经成为亚历山大港的象征。除此之外,这里还拥有着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保存着全世界一切已知知识。还有那让人充满无数遐想的埃及艳后,也曾经在这里留下艳丽的身影,就连挥斥方遒的恺撒大帝,也曾经被这里旖旎的风光、宜人的气候所折服,定都在这里。

  亚历山大港始建于公元前332年,它位于尼罗河支流、现已干枯的入海口,距离开罗208千米,曾经是古城诺珀斯遗迹所在地。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在统一希腊、灭亡波斯、征服印度,建立了横跨欧亚非大陆的亚历山大帝国之后,于33岁时英年早逝。他的手下大将托勒密担任埃及总督,身为希腊人,他无法忍受埃及内陆的干燥,不管是开罗还是卢克索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炎热。于是,托勒密在地中海海滨建立了一座城市,并将其定为埃及首都,以亚历山大的名字为其命名,一个埃及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城市就此出现在它的版图上。

  作为埃及王国的首都,统治者在亚历山大港的建设上花费了不少的心力,一座古希腊文化之中最大的城市很快就横空出世,成为地中海与东方各国之间贸易与文化交流的中心,吸引着全球各地的商人、学者和诗人们来到这里。当时的亚历山大港已经修建了壮丽的公共神庙以及王宫,宫城占据了城市1/4的面积。在西方古代史中,这座城市的建设规模和所拥有的财富仅次于罗马。

  进入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埃及,统治者将开罗择定为埃及的新首都,亚历山大港进入了迅速衰落期。一直到19世纪早期,穆罕默德·阿里着手重建亚历山大港,通过优惠的贸易政策来吸引南来北往的商人,尤其是发达的棉花交易让很多人趋之若鹜。至20世纪50年代,这座城市又进入了朝气蓬勃的黄金时代,重新成为联络世界各地人民的枢纽城市。

  在《亚历山大四部曲》中,劳伦斯·达雷尔生动地描述了亚历山大城温室一样的气氛。这里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每年的7月是最热的时候,气温大约26c;最冷的时候是每年1月,气温大约12c。如此宜人的气候之下,也难怪亚历山大港会成为很多人心目中天堂一般的地方。

  ◎璀璨文明:灯塔与图书馆

  如果说各种宣礼塔是开罗的主要标志,那么亚历山大港的主要标志物无疑便是那座亚历山大灯塔了。这座灯塔据说修建于公元前280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与金字塔并列为世界七大奇迹。

  公元前3世纪的一个夜晚,一艘皇家邮轮在驶入亚历山大港的时候触礁沉没,这艘船是王室喜船,船上全部是皇亲国戚以及从欧洲娶回来的新娘。这一悲剧发生之后,埃及朝野上下一片悲痛之声,国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的港口修建导航灯塔。至公元前280年前后,一座雄伟的灯塔在法洛斯岛的东端竖立起来,以135米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物,人们将其称为“亚历山大灯塔”。

  据考证,亚历山大灯塔外部造型美观考究,内部结构也十分严密。灯塔一共由三层组成,第一层是方形结构,高60米,有300多个房间用来储存燃料;第二层是八角形结构,高15米,可以储存和运输汽油;第三层是圆形结构,用8米高的8根石柱围绕在圆顶的灯楼,在灯楼之上还有一座8米高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站姿青铜雕像。在设计灯塔的时候,设计师还使用一面凹面金属镜,将灯光反射到更远的海面,让灯塔无论白天黑夜都能如日光照耀,即便60千米以外的航船都可以遥望到灯塔的方位,从而不会迷失方向,径直向着亚历山大港驶来。

  自诞生之日起,亚历山大灯塔的火焰日夜不息地燃烧了近千年,为海上的水手们指出一条进港的道路,一直到公元641年阿拉伯大军征服埃及,灯塔的火才被熄灭。此后,灯塔遭遇了两次强烈地震,彻底被摧毁。1480年,当时的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使用灯塔遗留下来的石料在灯塔的遗址上建造了盖特贝城堡,这也是我们如今所能看到的灯塔遗址,而真正的灯塔则已经因为地震沉入了海底。

  亚历山大灯塔

  亚历山大港的另一个象征便是亚历山大图书馆。这座图书馆里收藏着荷马的全部诗稿、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真迹原件,还有亚里士多德的手稿、《圣经旧约摩西五经》以及古埃及哲学、诗歌、文学、医学、宗教、伦理著作超过50万卷。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259年修建这座图书馆的时候,也曾经被它浩大的工程震惊,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所以历代国王都曾经为了充实图书馆搜查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管国籍、文字,都会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还曾经为了从雅典拿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而制作赝品。

  亚历山大图书馆

  由于图书馆的吸引力,四方学者云集在亚历山大港,古希腊数学家、诗人埃拉托色尼和古希腊文献学家阿里斯塔克等历史名人都出任过图书馆的馆长,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哲学家埃奈西德穆都曾经在这里讲学,让这座图书馆也获得了“世界上最好学校”的美誉,在整个地中海世界传达闻名长达200~800余年。

  后人所知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毁于先后两场大火,其中一次发生于公元前48年,恺撒为了帮助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争夺王位,放火焚烧敌军的舰队,大火蔓延到了亚历山大城,让图书馆也遭了殃。

  不管是灯塔、图书馆这样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成就,还是生活在这里的埃及艳后的故事,都让亚历山大这座城市变得神秘而又辉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座城市也在焕发新生的光辉,续写着自己的传奇故事。

  亚历山大城的传说

  传说,亚历山大大帝某一天经过一片土地,指着远处说:“我要在这里建一座城。”这就是亚历山大城最初的构想。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城开始兴建,相传当时的亚历山大大帝要亲自画城市规划图,可手头又恰好没了粉笔,只好就地取材,命士兵拿来谷粒摆了起来。当时的占星术士便认为这个城市一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若是他能看到如今的亚历山大港,怕是对自己当初的推断自豪万分,亚历山大一度成为最大的粮食出口地,希腊和罗马的粮食供给很大程度上是亚历山大城的功劳。

  孟斐斯:埃及最古老的首都

  作为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埃及早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高度的文明,象形文字、日历、水利工程、炼钢技术以及丈量土地的方法等,都证明了这个国家曾经的辉煌,而孟斐斯则是记录这些辉煌的一本厚重史书。在孟斐斯,你既可以看到代表着埃及建筑与历史的金字塔奇观,也可以见识到埃及中古王朝时期的宫城遗迹。

  ◎古老都城

  孟斐斯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南部,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作为曾经的中古王朝首都,孟斐斯建城历史距今已经有4700多年。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它保留了古埃及的万千气象,许多著名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都落足此处,吉萨金字塔群、阿布希尔·塞加拉金字塔和代赫舒尔金字塔群都是这座古老城市名片上耀眼的名字。

  传说在公元前3100年,埃及第一王朝国王美尼斯来到孟斐斯。当时孟斐斯人修建的房屋都用白石膏粉涂墙,整个城市一片雪白,因此被称为白城。美尼斯在这里修建宫城,将其更名为孟斐斯,让它成为了古埃及的宗教、政治、文化中心。此后的数千年中,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686年至前2181年)的君主都将都城建在这里,一直到中王国和新王国时代,都城才迁至底比斯。

  公元前1000年左右,罗马帝国、希腊、波斯帝国、库施王国、亚述等先后围攻孟斐斯,并且占领了这座代表当时财富和权力的城市,让它不断受到各种创伤。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孟斐斯遭受到毁灭性破坏。

  ◎金字塔高原

  在埃及语言中,孟斐斯的含义是“迷人住宅”。曾经的埃及法老美尼斯修建这座城市的时候,也给它带来了金字塔风潮。虽然如今的孟斐斯仅存拉美西斯二世时代的神庙遗迹、阿底斯圣牛庙和第二十六王朝的王宫遗迹,但它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依旧不减当年。

  孟斐斯有著名的阶梯状金字塔,它是古埃及第一座金字塔,堪称所有金字塔的始祖。在埃及古王国第三朝之前,人们热衷于将去世的人葬入长方形泥砖坟墓,古人称之为“马斯塔巴”。后来一个叫作伊姆荷太普的年轻人为法老设计了六级的梯形四方锥体,它成为金字塔的雏形。此后的法老为了追求更加宏伟的陵墓,在孟斐斯附近的吉萨高低修建了一批巨型金字塔,其中包括胡夫金字塔、哈拉夫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胡夫金字塔据传说是第四王朝法老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760年,由30多万人用30年的时间修建而成。金字塔底部为正方形,每边长230米,高146.5米,由于风化侵蚀,现在只有138米。在塔内,有三间石砌墓室,其中两间在地上,另一间在地下,墓室所使用的花岗岩均从1000千米之外的阿斯旺运输而来,可见其建造之难。

  埃及是神秘的,而最神秘的部分则集中在孟斐斯的金字塔之中。孟斐斯吉萨高原的东侧矗立的狮身人面像和相关神殿、小金字塔等,吸引着每个时代的人们前去探究。1986年,法国建筑学家提出金字塔内有未知空间的猜测,引发轰动。日本早稻田大学古埃及考察队通过现代技术证实了这种猜想,并利用电磁波雷达技术进行探测,发现了更多的地下空间。究竟孟斐斯隐藏了多少的故事,还有待后人去探究与发现。

  左塞王的阶梯金字塔

  伊斯梅利亚:娇艳的“运河新娘”

  伊斯梅利亚是伊斯梅利亚省的省会和最大城市,位于埃及东北部,苏伊士运河的西岸。依靠着苏伊士运河水的灌溉,这片144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47万埃及人幸福安详地生活在这里。这里到处都种植着椰枣树,随处都有草地和花园,优美的环境被称为“埃及最美城市”。

  ◎运河的新娘

  伊斯梅利亚在埃及版图上位于东北部,却占据了埃及宝贵的水资源条件,由于苏伊士运河在伊斯梅利亚境内加宽了河道,更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丰饶。

  追溯埃及历史,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伊斯梅利亚的身影出现。《圣经》记载,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犹太人祖先摩西率领部落来到伊斯梅利亚,并用上帝耶和华赐予他的法杖划开红海,走出埃及本土。1000多年之后的公元初年,耶稣一家避难埃及,也是通过这里到达开罗。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但考古研究证实早在中世纪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的痕迹。

  苏伊士运河伊斯梅利亚段

  1789年,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占领埃及,当时的伊斯梅利亚还只是一个叫作提姆萨赫的小村庄。在殖民统治时期,统治者就已经发现了这个地方的重要性。1863年,苏伊士运河开凿。为了管理苏伊士运河,英法两国选中了运河中心的提姆萨赫村,在此建城,并以当时埃及行省总督伊斯梅尔帕夏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随着运河开凿,尼罗河的水流引至伊斯梅利亚,这座城市也逐渐繁荣起来。在尼罗河引流到伊斯梅利亚运河之后,这里变成了丰饶的农业区,人民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伊斯梅利亚省。

  伊斯梅利亚城中的教堂

  由于伊斯梅利亚有大量的农田,所以很快就成为埃及重要的蔬菜、水果基地。这里还有发达的养牛业、渔业。虽然这里的工业比较薄弱,但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开辟了工业区,电气、服装、发动机制造等工业已经蓬勃发展起来。

  旅游业是近年来伊斯梅利亚的主要产业,一年一度的国际民族舞蹈节已经成为伊斯梅利亚的代表节日,每年都会吸引全球游客到来。

  ◎沙漠绿宝石

  在埃及人的心目中,伊斯梅利亚这座城市不仅小巧玲珑,而且还非常娇艳秀美。这里有网格状的城市街道,还有许多花园和绿树环绕的广场,人们赞美这座袖珍型花园城市为沙漠绿宝石。

  在伊斯梅利亚市内,最吸引游客的地方便是两个博物馆,一个是伊斯梅利亚博物馆,这里收藏者开凿苏伊士运河时发现的很多文物,包括每个时代的镶嵌画、石像、石棺等。而另一个则是雷塞布故居,虽然这只是一座欧式洋房,但里面却保留着雷塞布的很多遗物。

  距离伊斯梅利亚10千米的夏杰拉高地上,还开辟了一座露天博物馆,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巴列夫防线的情况,亲身感受埃及军队英勇作战的大无畏气概。这里曾经是巴列夫防线中部的前线指挥部,目前仍然保留着两处完整的钢筋水泥工事、司令部和后勤部。

  不管历史如何迭代,战争如何摧残,人类文明的延续却永远不会终止,就如同伊斯梅利亚这座城市一样顽强地绵延着埃及文明,从五千年前,到五千年后。

  塞得港:运河边的明珠

  作为埃及第二大港口,塞得港也是塞得省的首府。它位于埃及东北部苏伊士运河的北端,地中海与曼宰莱湖之间狭长的人造陆地之上,与河东岸的富德港相对而立。塞得港省辖区面积1351平方千米,约有50万人口。这里曾经只是一个小村庄,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凿而兴建成为一座城市,是埃及政府的自由港和经济区,在军事、经济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亚非界上自由城

  在1859年之前,塞得港只是一个小村落。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当时的埃及总督赛义德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港口。运河通航之后,它就迅速成为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

  塞得港中的船只

  1956年6月,英国殖民者全部撤离了埃及。同年,纳赛尔总统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结束了西方殖民者对运河87年的统治。1967年6月,以色列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占领了整个西奈半岛,“十月战争”胜利之后,1975年埃及重开运河,并实行开放政策,将塞得港开辟为“自由城”,也就是埃及的经济特区,将它建造成为商品转口基地和国际贸易中心。

  19世纪末,塞得港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加煤港,现在则以供应重油为主,为重要的货物转口港。同时,它也是尼罗河三角洲东部棉花、稻米、纸张、盐和冷冻食品的出口港。地中海和苏伊士形成的丁字形地带,让塞得港有大片的市区面朝着地中海,码头区朝着运河,不仅保留了浓厚的阿拉伯传统,而且还拥有适宜的气候。

  塞得港是埃及第二大港,也是世界最大转运港之一。

  夕阳下的塞得港

  塞得港是世界罕见的三合一优良人工港,这里兼具城市、港口和运河三种特色,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港区由5千米的两道防波堤保护,以防止泥沙淤积。港区水域达32万平方米,水深达16米以上,每天可以接纳200多艘船只通过。

  自开罗与塞得港的铁路开通之后,塞得港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成为尼罗河三角洲重要的出口港,因为它占据了印度洋、大西洋、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各国航路的要冲,也是通向阿拉伯东方和阿拉伯西方(马格里布)国际公路的必经点。

  ◎不屈的英雄城

  塞得港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年平均气温最高曾达37c。高温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物产,也养育了性格火辣的人民。塞得港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的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愿意为它而奉献生命,这并不是猜测,而是塞得港人民曾经的真实行为。1956年,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军队侵略埃及,英法侵略军首先从塞得港登陆,并在城市之中烧杀破坏,为这座美丽的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塞得港爱国军民使用步枪射击空投的入侵者,用小炮艇冲击侵略军的大军舰。在英法军队狂轰滥炸的同时,以色列也借机侵占了西奈半岛。虽然武器并不发达,但军民一心抗击外敌入侵的决心却沉重打击了侵略者,阻止了他们入侵的脚步。英法侵略军在当地人民的反抗之下,于同年12月最后撤出塞得港,以色列也在次年退出了西奈。

  为了表彰塞得港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埃及政府授予该港“英雄城”的称号,并且在城中修建了英雄纪念碑。这里的人民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家园,还在战争之后重建了家园,让这座城市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在这次战争之后所建立的纪念碑也成为塞得港的标志性建筑。战胜英、法、以入侵者的日子也成为“塞得港日”,每年都会举行庆祝活动。

  ◎现代港口城市

  塞得港市区主要分布在北临地中海、东靠苏伊士运河的夹角上。这座城市充满了欧洲色彩,省政府大楼坐落在地中海之滨,遥望着对面广场上高耸的纪念抗击英、法、以三国侵略中殉难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仿古方尖碑,远看如同一柄利剑,直刺云霄。它象征着埃及人民英勇捍卫国家领土主权,誓死保卫苏伊士运河的崇高精神。

  塞得港清真寺

  塞得港教堂与穆巴拉克总统的海报

  在省政府大楼的西北300米处,是塞得港军事博物馆,这里陈列着当年反击侵略战争中使用过的武器、烈士的遗物,其中有大量的血衣和缴获的战利品,还有战斗现场照片,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参观者都能够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惨烈状况。

  苏伊士运河大厦是塞得港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这座大厦有白色的柱冠和翠绿的圆顶,在埃及阳光的照耀之下显得格外靓丽。大厦的北侧便是塞得港国家博物馆,这里展示着新王国时代的埃及木乃伊,还有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物。作为一座依托苏伊士运河而生的城市,博物馆里自然不能缺少与运河相关的藏品,开通运河时期的手工制品、伊斯梅尔总督的马车等等都可以在这里见到。

  塞得港是亚洲和非洲的连通点,运河对岸的福阿德港是它在亚洲的部分。这座港口以埃及国王福阿德一世的名字命名,不仅是可以制造、修理船只的大型港口,还可以为航运提供各种服务和娱乐场所。

  除了各类建筑之外,商品丰富的市场也是塞得港最吸引人的景点。备受推荐的阿弗朗吉市场以出售各种外国商品而闻名,陶格立市场则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小商品供游人选购。

  阿拉伯城是塞得港著名的自由市场,这里有好几条街,有的在街边设立摊位,有的则是店铺,不管是日用百货还是珠宝,都可以在这里买到。由于这条街大多都是进口商品,所以也可以找到很多来自亚洲的商品,中国的服装、自行车也是这里的常见商品。

  在塞得港,阿拉伯人的婚礼也是极其有趣的。当地人举行婚礼大多在傍晚时分,举办婚宴的人们会在大街上兜风、跳舞。新郎、新娘在黄昏时坐着彩车来到婚宴上,接亲的中年妇女会用一种特别而又响亮的口哨来迎接他们。婚宴上一般都会有乐队,由十几个小伙子穿着色彩鲜艳的统一服装来演奏,为跳舞的人们伴奏,还会用乐器向新人发出提问。

  近些年来,沿着地中海之滨,塞得港又修建了一片各种建筑形式的别墅和别具一格的“noras”公园,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现代商业气氛。每到夜晚来临的时候,这里的商业区就会车流如织、人流如潮,各个商店的霓虹灯闪烁着五彩光芒,橱窗之中的各国商品也琳琅满目,街心的咖啡馆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香气四溢。在运河沿岸的草坪和大堤上,人们吹着习习海风,享用着席地晚餐,尽情享受着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的美景。远离了战争的阴影和遗痕,塞得港显得那么和平、安乐,简直称得上是人间天堂。

  塞得港建在苏伊士运河边的建筑

  夜色中的油轮